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企业动态>会员企业 返回

“储能行业的破局,关键在于技术与全球化的双重突围”

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陈雨思在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上的演讲,以“卧龙储能的破局之道”为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储能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拥有丰富海外市场经验的储能企业代表,陈雨思从行业现状和企业实践两个维度,分享了卧龙储能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储能行业站在十字路口

陈雨思开篇即指出,储能行业正面临三大关键转折点:

1.政策环境剧变

中国储能市场正经历从"强制配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她特别提到:"强制配储取消后,储能的'刚需性'正在减弱。"这一转变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成本和服务的综合优势才能赢得市场。她以国内项目收益率普遍低于5%的现状为例,指出低价竞争已难以为继,行业亟需转向价值竞争。

2.安全标准全面提升

随着监管趋严,储能项目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陈雨思列举了一系列新规:"循环寿命大于万次、热失控预警准确率要达到99%等硬性指标正在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强制配置的智能火灾预警系统、全氟己酮灭火设备等安全设施,以及施工阶段的电池溯源管理,使得运维成本预计增加30%-40%。这些变化对中小集成商构成巨大压力,CNAS认证与诸多资质要求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3.国际市场壁垒高筑

欧美市场各自设置了不同的准入壁垒。在美国,并网审批缓慢成为主要障碍:"2024年美国七家独立系统运营商的风电、光伏和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并网申请中只有11%获批。"变压器交付时间从疫情前的12-14个月延长至38个月,严重拖累项目进度。而在欧洲,即将实施的电池碳足迹分级制度(2025年强制报送,2028年设置排放阈值)对中国企业尤为不利。陈雨思特别指出:"欧盟的复杂核算标准与国内现有标准并不兼容,高昂的建模成本会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

卧龙储能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面对行业变局,陈雨思详细阐述了卧龙储能的破局之道:

1.技术路线创新

卧龙储能自成立之初就选择了组串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陈雨思解释道:"组串式储能系统能有效解决集中式储能的短板效应。"她预测,随着136号文的实施和市场化的推进,组串式储能系统将成为主流选择。卧龙目前已经开发出组串式交直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能量损耗低、空间利用率高、故障切除容量低等技术优势。


2.全球化布局与认证突破

依托卧龙集团在全球13个国家的42个工厂,卧龙储能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和交付。陈雨思举例说,在认证方面,卧龙储能已获得全套CE、UL、IEC等国际认证,为进入欧美市场扫清了技术壁垒。


3.全产业链保障

卧龙储能正在浙江绍兴上虞建设总投资60亿元、占地610亩的新能源产业园。陈雨思介绍:"我们的中期规划是产能达到10GWh。"这种产能布局为卧龙提供了稳定的供应链保障,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交付能力。


项目实践与市场验证

陈雨思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卧龙储能的商业化能力:

1.卧龙储能已在发电与电网侧成功实施了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其中包括内蒙古包头百灵储能项目、通辽鲁固直流项目等标志性工程;同时在用户侧落地了肥东国轩厂用一体化储能项目等工商业应用案例。这些项目覆盖风光储一体化、电网调频、高耗能企业配套等多个应用场景,充分验证了其组串式储能系统在不同环境和技术要求下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2.海外市场方面,产品已经成功进入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德国、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希腊等多个国家

"我们应该是全国组串式业绩最多的集成厂家。"陈雨思自信地表示。她特别提到卧龙储能在工商业储能和户储领域的布局,包括215KWh GB、235KWh IEC、282KWh UL等系列产品,展示了公司全面的产品矩阵。


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策略

针对各国政策的变化,陈雨思分享了卧龙的应对策略:面对欧盟碳足迹要求,卧龙已着手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针对美国IRA政策的不确定性,公司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关税影响;在中国市场,卧龙积极适应从强制配储向市场化交易的转变,不断优化业务布局。

"卷是持续的,从新能源到储能,我们一路都是'卷'过来的。"陈雨思坦言行业的竞争压力,但也表达了坚定的信心:"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展望未来

"期待与更多企业一起合作,一起破局。"陈雨思以这句充满希望的呼吁结束了演讲,展现了卧龙储能在行业变革期开放合作的态度和坚定前行的决心。

分享到:

关键字:卧龙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