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壁垒与风险 返回

80%的关税海啸,对中国储能行业是剧痛,但不是毁灭

作者:陈帅 来源:新能源产业家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战后贸易体系的“对等关税”被美国祭出以后,许多行业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感。而且也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从战后开始,维持了80年的自由贸易体系真的要结束,如果真的关税的大门在大洋两岸垒起,这个行业还会好吗?尤其是以中国的产能,供应全世界的储能需求的储能行业,还会好吗?甚至进一步,还会存在吗?

我们的判断是:会疼,但不会毁灭。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储能行业未来在美国的境遇:如梗在喉、刀刺在背、利刃在手。

01

如鲠在喉

在懂王的激情操作下,中国企业储能卖到美国的成本基本上翻番,相当于一颗电池半颗税的水平。


笔者在上月参与的行业会议里,有一家出海储能企业对关税造成进行了激情的推演,在0.4元/wh的假设下,即使关税加到了100%,不少储能项目的IRR竟然还能为正(在推算中IRR依然高达15%),这个IRR数据还高于大多数国内的储能项目。

当然,这个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毕竟0.4/wh加了83%的关税,也就是0.72/wh,美国本土产的电池,换算价格至少是0.89/wh(按照BNEF的报告),依然没有竞争力。

考虑到储能重视安全,且美国又是以大型储能电站为主,国内引以为傲的磷酸铁锂+大容量方壳电芯可以说是找遍全球都难觅替代品的杀手爆品。

但另一个角度而言,即使出口到美国的储能产品总量不受影响,一个足以让国内企业凭本事赚的盆满钵满的市场却可能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在国内市场,各家储能企业可以说已经卷到刺刀见红,0.4元、0.5元这种贴着成本线的报价可以说是常态,而在美国市场,只要技术和品质过关,要卖到1元/wh以上却不是什么难事。

可以说中国赚规模、美国赚利润,是中国储能企业报表的常态,一旦美国市场在关税的制约下也变成一个微利市场,可以说内卷的阴影将笼罩所有玩家,让所有人吃下这块曾经肥美的市场时候都感觉如鲠在喉。

02

刀刺在背

虽然大家都在疯狂吐槽美国的制造能力,但不得不说,至少美国的地图产能,或者说PPT产能,目前还是拉起了不少量的。 

在拜登时代,通过美版的招商引资(主要是拜登政府的通货膨胀消减法案(IRA)),日韩企业纷纷跑去美国建厂,形成了德州-亚利桑那和阿巴拉契亚电池带两个锂电池制造中心。 

其中德州-亚利桑那主要是特斯拉和跟着特斯拉混的铁杆日系电池厂松下,目前特斯拉电池和储能如果用圆柱类电池基本上都是走这一带。

另外一条被成为美国的电池带(battery belt)的地方,是沿着美国西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几个州,比如俄亥俄、田纳西、密西西比,基本上就是美国本土汽车三大厂和韩系三大电池厂的联姻。虽然进展缓慢,但是可以说纸面产能还是充满雄心壮志的,全部投产的话,加起来有快500GWh的产能,也可以说是非常能打的。


如果关税保护之下,美国制造业真的回流,这一扩产真的兑现,那产生的替代效应就极有可能如同顶在中国企业身后的一把尖刀,一步步把中国企业逼出美国市场。

当然,在美国想建这么大的产能,还想几年内完成,进度基本上就是懂的都懂。

今年三月,韩媒就爆料LG新能源与美国通用汽车共同筹划的第三座电池厂建设已暂时搁浅,即使韩媒不爆料,从韩国三家电池厂不是亏损就是收入下滑的财报来看,他们在美国的建厂计划并不乐观,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持续投入。

03

利刃在手

但美国再怎么高举关税的大旗,想制造本土回流,总归无法回避一点: 储能产业已经是全链条的依赖中国,无论你从哪个环节开始搞“国产自主”,等待你的依旧是中国企业。

即使韩系厂商顶着美国建厂的高成本完成了投产,那么他们会惊奇的发现以下三组数字:

正极材料:中国企业占有89.4%的全球市场份额。

负极材料:中国企业占有93.5%的全球市场份额。

电解液:中国企业占有87.4%的全球市场份额。

在电池的供应链领域,可以说已经近乎不存在中国以外的玩家。 如果这些供应链也被征收所谓“对等关税”、所谓“芬太尼关税”,那采购了如此高成本进口材料造出来的电池,就能够竞争的过中国来的电池吗?

此外,美国虽然想尽办法封住中国厂商,可架不住已经在全球四处开花的中国电池厂,比如这次针对东南亚国家,虽然对越南开出了高达46%的关税,但对马来西亚却只有24%,而马来西亚有什么呢?

正好有亿纬锂能去年投产的储能电池工厂,据称已经敲定向特斯拉供货。

如果再四周看看,远景在日本有产能、在美国正在规划建厂,瑞浦兰钧在印尼的基地也已经在推进,除非真的持续与世界为敌,美国无法封杀积极出海的中国企业。

手握供应链和出海能力的中国新能源集团完全可以称之为利刃在手,并不至于任人宰割。

即使不考虑中国整个制造业的韧性,我们也会发现,产业分工和中国制造早就嵌进了全球商品的每个角落,当惊涛骇浪打到中国制造这个巨型航母编队时,作为其中一员的储能行业虽然摇摆,但并不会影响向前。

分享到:

关键字:关税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