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图片新闻 返回

美国关税战来袭!中国储能企业如何破局?

作者:潘望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全球瞩目的“对等关税”。

特朗普政府将针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越南、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印度、韩国、泰国、瑞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贸易伙伴征收20%到49%不等的关税,对任何贸易伙伴的最低对等税率也为10%。其中,10%的“基准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针对特定国家的更高“对等关税”将于4月9日凌晨0时01分生效。

新关税震撼了全球市场的各个领域,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不过,不同行业受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电池的相对关税增幅要比光伏大得多。与陆上风电和光伏相比,固定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的部署将更有可能受到打击。


关税加征幅度超预期

根据白宫展示文件显示,美国将对于中国产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叠加此前的基础关税、301关税、对华普征关税,主要出口商品的最终关税如下:

其中储能电芯、储能系统、电动工具重点产品关税细则如下:

(1)2025年储能电池:基础关税(3.4%)+301(7.5%)+普征关税(20%)+对等关税(34%)=64.9%

(2)2026年储能电池:基础关税(3.4%)+301(25%)+普征关税(20%)+对等关税(34%)=82.4%

(3)电动工具: 301(7.5%)+普征关税(20%)+对等关税(34%)=61.5%

可以看到,新关税将使中国固定式储能电池的进口关税提高至64.9%,虽然新关税将缩小与美国生产成本估算之间的差距,但美国的电池产量将不足以满足美国的需求——特别是依赖LFP的固定式储能行业,最后的结果就是储能系统成本将给不断增长的美国储能市场踩刹车。

如果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34%的关税,2025年美国四小时交钥匙系统的成本将增加17%。由于成本高于预期,一部分美国储能项目开发商和承购商可能需要考虑推迟和取消早期项目。

此外,从2026年1月1日开始,301关税将由7.5%上升至25%,届时储能电池的最终关税将高达82.4%。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冲击?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为满足美国本地需求,2025年几乎所有电池隔膜、96%的光伏电池片、83%的电池正极、67%的电池负极都需要进口,其国产规模根本无法迅速扩大来填补缺口。

由于美国市场向来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盈利市场,且占全球需求比重较大,因此美国加征关税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形成巨大冲击。新关税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关税成本由谁承担,若大部分由美国客户承担,则中国新能源企业产品毛利率降幅则有限。另一方面,加征关税后,锂电、储能、光伏产品当地实际售价提升,经济性下降,可能会抑制部分需求。长期来看,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当地扩产,或是应对本轮关税冲击的最有效手段。

锂电:分散化建厂及技术授权或为最优解

美国市场占锂电全球需求12%左右,301关税叠加对等关税,动力电池合计关税达到73.4%,储能电池2025年64.9%,2026年将达到82.4%。动力方面,受拜登政府设置的补贴门槛影响,美国车企已基本不从中国进口动力电池,因此本轮关税影响较小;储能方面,美国基本采购中国的铁锂电芯,加征关税可能影响短期需求。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在把握住电池核心技术(如铁锂工艺)和成本优势(目前价格低于韩国40%)的基础上,分散化建厂和技术授权模式为可行的方案。

储能:项目IRR或将显著下降,美国本土化制造是有效应对手段

对于储能,考虑本次对等关税后中国对美国出口关税已达64.9%。由于中国储能企业所签订订单大部分为FOB价格,不包含关税等成本;且美国本土集成商大部分电芯也仍需进口中国产品,成本也会有所提升,所以储能企业的主要关税成本仍可转移至下游客户,但是这就意味着储能价格抬升,从而会导致美国储能项目IRR下降,预计储能企业后续也将主要采用本土化制造的方式规避高额关税。

光伏:印尼、老挝产能边际冲击明显,供应链全球化迫在眉睫

中国本土对美出口一直需要征收双反+201+301关税,税率较高。2024年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实施双反调查后,东南亚四国直接出口美国也面临较高关税。随后中国企业通过采购印尼、老挝电池,之后在东南亚四国加工为组件进而出口至美国,或者通过在美国本土建厂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此次加征关税后,印尼、老挝电池产能受到明显冲击,后续国内企业可能通过在税率偏低的地区(中东等)或者在美国本土建厂,以规避高额对等关税。


关税战将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特朗普政府这场精心设计的关税战组合拳,正在全球新能源战场上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能源战争,其连锁反应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格局。

如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跳板”的功能正被削弱。越南、泰国等国承接的中资电池工厂,因对美出口关税陡增48%-49%,叠加中国原材料进口关税上调,陷入“两头受压”困境。

欧洲市场则呈现“短期观望、长期替代”态势。欧洲储能协会数据显示,若中国供应链完全退出,欧洲储能项目成本将上涨40%,装机进度延迟2-3年,这种"战略依赖"使欧洲陷入政策摇摆。

日韩企业将依托政策与技术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力。如三星SDI借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使其储能产品终端价格较中国同类产品低15%;松下电器在大阪投建的4680电池全自动生产线,单位GWh投资成本降至中国同行的60%。

面对关税风暴,中国储能产业只能展开一场立体突围战。因为这场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战范畴,实则是能源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是全球产业链信任基础的再塑造。

未来,中国企业需在政策博弈中灵活调整战略,通过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应对挑战,同时把握新兴市场机遇,巩固全球竞争力。例如,欧盟的宽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带动储能需求,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也为储能出口提供了替代路径。无数历史昭示,最严酷的规则往往催生最坚韧的冠军,这场关税危机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军团冲破阻碍的新起点。

美国下一步必将动用关税之外的多重工具

有专家认为,此次关税大博弈的发展阶段为:第一阶段(2025年2-3月),关税博弈序幕拉开;第二阶段(2025年4月),关税博弈全面升级;第三阶段(2025年4月以后),差别关税博弈阶段。

2025年2月,特朗普刚上任便开启了第一轮关税博弈,当时征加关税只针对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征税产品更多集中在战略产业。对欧盟这一重要贸易伙伴,美国采用关税口头威胁。第一波关税博弈可以被视为一次典型的序幕拉开。

4月2日(美东时间)特朗普落地对等关税时提及,关税税率及范围后续仍有调整机会。未来关税水平调整,取决于贸易伙伴国与美国在经济和国家安全事项是否达成充分一致,抑或采取报复性关税。而针对中国乃至过去作为贸易途径国的新兴经济体,第二波关税博弈全面加征关税,为未来双边关税调整做铺垫。

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波差别关税博弈阶段,有机构预计美国将动用关税之外的多重工具,试图构建一套更加偏向美国利益的全球贸易新规则。这套规则可以是在WTO基础上进行修正,也可以是在传统双边和小范围多边贸易规则上修订,甚至创造出新的小范围多边或者双边贸易规则。具体操作上美国将继续采用公告、反制、升级/和解方法,预计这一过程将带给全球两大不确定性:关税规则不透明,生产制造预期不稳定。

预计中国政府将出台应对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关税战将导致中国新能源产品对美国的直接、间接出口受限(比如通过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转口贸易),进一步加剧国内产能过剩,而关税战带来的过剩产能在国内市场的消化压力,也将通过市场价格的趋势反馈出来,存量新能源资产在这种未来不确定条件下,其估值也会缩水。

在关税战导致国内新能源产品出口受阻之后,出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收入有可能减少,进而影响国内商品消费市场,同时对耐用消费品和房地产市场造成影响,导致地方政府将面临 GDP、税收相关收入的双重减速压力。

同时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抓手,各类平台企业的压力也会增加,因为房地产和制造业相关经济模式,是各级城市平台企业最主要的业务方向和融资基础。从推动出口,应对欧盟的碳关税壁垒来看,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需要零碳园区、零碳产业链的配套,客观上对新能源有更大的需求。

此外,从平台企业的化债压力,新兴业务转型的需求看,以零碳经济为方向的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更为不错的选择,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国家与地方政府将持续出台鼓励建设零碳经济、零碳园区、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应对美国关税战给国内市场带来的连锁冲击。

分享到:

关键字:对等关税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