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返回

储能技术:零碳园区的核心纽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纬景储能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推进方面,又一次提到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政策释放出的信号表明,未来,零碳园区将成为探索零碳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增长动能。

零碳园区并非指园区内完全不产生碳排放,而是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园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部抵消,实现净零排放。

如何抵消碳排?首先要弄清楚它们来自哪里?首当其冲的是园区内的直接排放,燃煤锅炉、燃油车辆等,这些是主要且易识别控制的排放源。其次是企业外购电力和热力的间接排放,这些虽然并非园区直接产生,但仍然是园区运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源。此外,还有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的碳排放等也包含其中,这部分排放较为隐蔽且难以精准计量。

针对不同的碳排有不同的减排的方案,要从能源、建筑、交通、碳汇及园区管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能源:让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成为园区的主要能源供应,通过大规模应用清洁能源,有效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但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具有不稳定性,这时候储能电站、储热储冷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将多余的电能、热能等储存起来,在能源供应不足时释放,满足园区在供暖、制冷和供电方面的需求。通过储能技术,实现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调配,极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采用节能保温材料、遮阳板、三玻窗等节能建筑技术,确保新建建筑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从源头上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安装智能电表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和集中控制。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储能元素,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缓解供电压力。

交通:园区内交通工具全面电动化是必然趋势,要配置足够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这些充电站的电力来源为风电和光电。同时通过智能调控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优化充电过程,减少能源浪费。

碳汇:在园区内外大规模规划造林项目,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从而抵消园区碳排放。通过碳市场购买负碳产品,与园区自身的碳排量进行对冲清缴,实现碳中和。

园区管理:通过部署楼宇运营系统、电能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微网系统,实现能源的生产、储存和消费之间的协同。特别关注储能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实现园区内各项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减少无价值耗能运营、能源浪费和人力投入。利用储能系统优化能源分配和调度,降低运营成本。

在实现零碳园区的技术手段里,储能是连接能源供应、需求和管理的核心纽带。它不仅承担着能源储存与调配的关键任务,还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储能系统,可再生能源得以更高效利用,能源管理实现智能化升级,有力推动园区运营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大步迈进。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全方位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而储能技术无疑是这场绿色革命中的关键力量。以储能技术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零碳园区蓬勃发展,缔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园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