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国内储能制造业领军企业,万金储能构建了覆盖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
跨界8年,万金储能打造了43万平米现代化储能产业园,具备60GWh年产能,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钢板)→箱体组装→电芯封装→系统集成→整机测试→港口出海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成为行业内少数具备全链条自主制造能力的ODM/OEM服务商。
0.0998元/Wh(不含电芯)!万金储能惊艳CIES 2025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CIES 2025)在杭州召开,万金储能董事长朱春雷也随即开启了“储能大会模式”。
作为优秀企业家代表,朱春雷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闭门座谈会上就如何优化产能布局,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提出独到见解;在大会开幕式上,与储能产业一线企业家参与高峰对话,赋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展会开幕式上,与众多行业精英参与巡馆,深入了解市场发展详情……
整个会议期间,朱春雷行程满满,成为会场耀眼的“网红”企业家。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3天的时间里,万金储能展位人潮涌动,一波又一波的国内外观众、专业客户不断涌入,驻足流连。
在万金储能展位一角,20尺液冷直流舱0.0998元/Wh(不含电芯)的代工价格外引入瞩目。
近两年,在原材料价格震荡性下跌、产能阶段性过剩、极度内卷等因素作用下,储能系统接连创下新低,如此的背景之下,万金储能打出这样的价格让记者好奇,是否能盈利。
朱春雷斩钉截铁的说道,“万金储能不打价格战,靠的是低成本创新打造的4大领先优势。”
一体化的智造服务。万金储能从一块钢板-整个箱体-部件组装-系统集成-合格检测-港口出海+综合解决方案,背靠宁波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为品质保证、成本控制打下了基础。
强大的产能规模。万金储能拥有43万平米的自有厂房的储能产业园,储能集装箱年产能16000台,工商业储能年产能50000台,系统集成年产能达60GWh。持续增大的产能规模为采购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的降低创造了无限可能。
丰富的团队经验。储能系统集成代工要满足市场对高效、安全、可靠的需求,万金储能团队历经二百多个项目落地经验的积累,把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坑”变成丰富经验的“垫脚石”,为市场持续提供优质产品。
优秀的客户群体。目前,万金储能已和电芯、光伏、风电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多年、深度的合作关系,经历了市场的检验。
朱春雷解释,“低成本创新”与“价格战”有本质区别,打价格战是被动的,不降价怕丢了市场,降价则没有能力生存。而“低成本创新”则是基于企业自身的能力,自发地、主动地、毫无保留地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价值带给市场。
浙商企业家的“倔强”: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
半年之前,记者曾与朱春雷有过一次深入对话,此次采访,朱春雷的脚步更加从容,目光更加自信、坚定,因为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每个月的订单体量,万金储能已经是储能OEM/ODM赛道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进入储能领域之前,朱春雷曾多次创业,涉足多个领域,25年创业之路,堪称一部传奇史。
2000年之前,朱春雷是一名数学老师,而且还曾是区里最年轻的的校长。2000年,在宁波重商的环境下,朱春雷毅然选择下海创业,用他的话说“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停薪留职”的政策给了他底气,在他看来,三十多岁的年纪正是闯事业的年龄,即使受挫了,大不了再回到学校。
对于创业者而言,战略选择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作为浙江人,朱春雷与生俱来浙商身上独有的刚毅果敢、务实乐观、商业嗅觉敏锐等特质,在港口城市长大的他将目光敏锐的锁定在结构件,数学老师的经历使得他能准确国家政策的方向,做的每一步抉择都有详细的落地规划。
2000年开始,万金储能以金属板材为原材料,运用数控钣金柔性加工技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工业级数控钣金结构件及配套集成产品,深耕行业20多年,该公司新能源精密钣金柔性智造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从一个人接业务到建厂再到如今43万平米的厂房;从1个员工到100个员工再到如今的2000名员工;从数据柜、高铁结构件、医疗设备结构件再到如今的标准化、定制化、高性价比的整体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朱春雷创业的每一步都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对于万金如今的发展规模,朱春雷显得很坦然,他认为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有那么多惊心动魄,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
25年的创业之路,朱春雷最得意之作莫过于2017年跨界储能领域。
彼时,中国的储能产业刚刚起步,朱春雷意识到,随着“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全球储能市场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万金要为这一风口提前布局。
与其与众多的系统企业拼技术、拼渠道,不如在细分市场做第一、作唯一。
朱春雷从富士康、台积电成功的模式上受到启发,将赛道聚焦到OEM/ODM模式,“万金要做储能界的台积电。”
ODM/OEM模式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司空见惯,这种代工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制定并生产出定制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储能领域的ODM/OEM模式拥有多种优势,首先,储能系统集成代工企业在储能领域已经有项目经验,可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和方案;其次,储能多元化需求下,定制化成为一大趋势,拥有完善的技术团队,在研发上具备优势的代工集成企业可以满足并支撑客户的市场应用需求,助力集成商具备先发优势。
对于那些拥有资源、渠道优势但短期不具有交付能力的品牌商、央国企或者不具备核心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跨界资本和企业,投建完整的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场地、技术和人员,选择专业的储能系统集成代工厂,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先发优势,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事实证明,朱春雷的战略选择又一次正确。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投运规模逐年成指数级增长,2020年底,新型储能并网规模约3GW,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74.66GW,四年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增长了近25倍。
而此时,万金已经完成了技术、人员、厂房等全方位布局,依托垂直一体化生产能力,万金储能可以为客户提供从钣金加工到整机测试的全链条ODM服务,覆盖户用、工商业储能场景。
“万金每个月的订单量都在持续、稳定地增长,我们今年立了一个目标,争取增长100%以上,最近三年,至少要翻两三番”” 朱春雷介绍。
“强配储落幕是重大利好”
2024年,中国储能产业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深刻变局。
国内方面,持续两年多的价格战加速了行业的洗牌,行业的急速发展也使得各细分赛道深陷同质化泥潭,今年2月,储能产业迎来一项影响深远重磅政策。
对于业内诟病的新型储能“建而不用、建而不调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宣布取消将储能配置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及上网的前置条件。
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支撑中国储能快速发展的"强制配储"时代落幕,更标志着中国储能产业正式迈入市场化驱动的新阶段。
有观点认为,在新政的影响下,中国储能装机在未来一段时间明显降速,一批依赖强配储政策生存的企业业绩将受到影响,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
国外方面,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储能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市场格局。2024年,中国企业斩获的海外储能订单突破200GWh,但这场看似风光的出海远征,却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政策壁垒、技术代差、美国关税大棒、欧洲碳足迹枷锁,新兴市场竞争白热化,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考验。
对于国内外储能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人看到的是困难重重,有人则从危机中看到了机遇。
万金储能是后者。
朱春雷认为,强配储结束对于行业来说是利好,倒逼产业链企业技术迭代、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的激烈,市场更加关注性价比高的产品,而万金储能的优势便是通过低成本创新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朱春雷表示。
作为典型的制造业,规模化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储能产品的制造成本,凸显价格优势。
万金拥有强大的组织、生产、交付能力和经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不仅能够满足ODM/OEM快速、规模化交付需求,还能确保原材料价格、质量等关键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产品最优的性价比。
朱春雷认为,当下,市场份额向头部优质企业集中的趋势很明显,万金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都有很好很深入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应对市场的变化。
朱春雷还称,万金选取的赛道是做产业链的配套制造,做定制化产品,不存在订单积压,独特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决定了产业链很多企业能够成为万金的合作伙伴。
“全球能源转型下,储能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森林,万金只要比竞争对手做得好一点,整体性价比比同行高一点就足以持续占领市场”朱春雷自信的说道。
编后语: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万金储能以垂直一体化制造+深度定制化服务双轮驱动,持续巩固储能OEM/ODM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这家储能代工模式的引领者将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从“制造服务商”向“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跃升,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