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政策层面迎来重大利好。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旨在优化新能源项目管理、推动储能市场化的政策相继出台,为新能源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天津市风电光伏发电开发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引发广泛关注,其删除配储相关要求的举措,成为当地新能源政策松绑的重要信号。
强制配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叫停“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的政策。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新能源项目管理正式告别“强制配储”时代,进入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办法》紧跟国家步伐,删除了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项目开发企业应严格按照开发建设方案要求配置储能等调峰设施的规定。这意味着,未来在天津地区开发风电光伏项目,企业不再需要为满足储能配置比例而额外增加投资成本。这一调整对于降低新能源项目投资门槛、加速项目落地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多地积极跟进开启配储“解绑”
天津市的《办法》并非个例。自2025年以来,多地纷纷出台政策,响应国家新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号召。例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扩大新并网项目配置范围及容量,但并未延续之前的强制配储要求。而是鼓励新能源发电项目按需配置储能,并允许跨地市配置储能,以提高储能设施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也反映了新能源项目管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趋势。通过优化储能配置方式,降低新能源项目投资成本,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降低投资成本项目落地加速中
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深远。首先,它直接降低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此前,为了满足储能配置比例的要求,新能源开发企业不得不额外增加投资,用于建设储能设施。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影响了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如今,随着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项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储能设施,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项目收益率。
其次,政策调整加速了新能源项目的落地。由于不再受储能配置比例的约束,新能源开发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项目本身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了项目的推进效率。这将有助于缩短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周期,加快新能源电力的并网和消纳,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储能市场化迎来新机遇
对于储能行业而言,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随着新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对储能设施的需求仍然巨大。储能设施能够通过灵活的充放电策略,优化新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储能行业仍将迎来新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储能行业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化环境下,储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高储能设施的性能和竞争力。同时,储能企业还需要加强与新能源开发企业、电网企业等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从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新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储能设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储能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创新性的储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涌现,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具体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