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两个万亿赛道的交汇,正在打开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在这一趋势下,储能系统作为支撑低空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的"能源心脏",正迎来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容的双重机遇。
近期,由深圳汽航院、盛弘股份等企业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应用构网储能低空经济物流站点在深圳宝安正式揭幕。该项目验证了构网型储能技术在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的可行性,标志着新型电力系统与低空基础设施的融合迈入产业化新阶段。
据悉,该物流站点是业内首个公共服务站点,主要配备一个无人机物流柜和一个“锂+钠”构网型储能系统,物流柜具备“无人机起降、AI智能仓储、高效数据处理”等功能,可实现15公里范围内满载5kg货物的配送,可同时面向企业及终端用户提供"寄、存、取"等多功能服务; 构网型储能系统为该物流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
该物流站点采用“锂+钠”构网型储能系统,具备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优势,为城区受端电力系统的储能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发展,有效提升整体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系统实现了有源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的有效消纳,促进了源荷储的协调互动,并主动支撑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通过创新采用受端电力系统的自主多模态运行模式,包括孤岛运行、黑启动、并网运行以及离并网无缝切换,从而保障了电网在非常态下的安全与可靠性。
目前,快递物流场景主要应用的小型无人机,空中直线距离一般在10km以内,载重在5kg~20kg左右,单程飞行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高频次返航补电要求随时有补电设施。在野外作业场景中,受限于电力基础设施的缺失,设备系统难以实现持续供电保障,从而导致作业流程面临中断风险;并且郊外站点用电成本高,制约商业化规模推广。
低空经济面临的能源及运营挑战,构网型储能将成为破局之道。
构网型储能系统可实现毫秒级快速响应,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惯量和阻尼特性,作为电压源主动建立电网电压和频率,在离网或弱电网环境下作为主电源支撑系统稳定运行,无需依赖电网,不仅有效化解了无人机作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补电、成本及运营挑战,还为低空基础设施的能源体系革新,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在复杂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中,构网储能系统还可联合光伏及充电桩,打造"光储充+智能调度"一体化的移动式综合能源站,保证电力稳定供应,为农业作业等偏远场景提供及时、可靠的能源支持。
由于其灵活部署特性,储能系统可实现快速迁移使用,有效规避重复布设带来的基建投入,适用于郊外等应急场景。此外,储能系统较长全生命周期,降低站点的设备折旧率,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预计今年,将有更多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的商业试点落地,加速构建更可靠、高效的低空经济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