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市场>华南储能市场 返回

车网互动 “粤”上新台阶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5-04-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车网互动可望成为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消纳高比例新能源的重要手段。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将上海市等9个城市以及“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此举不仅有助于突破车网互动的关键问题,更可推动车网互动向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提供经验。

3月27~28日,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打造车网互动示范城市,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组织开展国内首次车网互动跨省联动,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63个城市,超10万辆电动汽车参与,成为全国范围内参与最广的车网互动示范。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充电服务保障体系,通过“车—桩—网”全链条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一条“政企协同、产业共融、市场驱动”的车网互动发展路径,激活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活力,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作为这场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示范的主力军,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能投”)虚拟电厂平台充分发挥资源聚合与智能调度优势,协调广东全省超6700座充换电站(包含广东电动5900余座充换电站),引导超5万辆电动汽车参与活动,为电网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注入新活力。

技术引领 聚合资源显实效

据了解,粤能投虚拟电厂平台如同一位“智慧电管家”,通过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等核心技术手段,让电动汽车与电网达成“双向交流”,实现了高峰时段有序充电、V2G反向放电及低谷时段规模化邀约充电的全场景响应。

粤能投经营部副总经理包汉玲说:“我们通过‘技术融合+市场驱动’创新模式,引导新能源车在电网低谷期充电蓄能,在用电高峰时段反向放电,既让车主享受实惠,又促进新能源消纳,让每千瓦时电都发挥最大价值。”

数据印证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3月27~28日,广东地区邀约填谷时段,粤能投邀约填谷充电响应量超47万千瓦时,充电量同比增长近50%——这是约5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其中,广州南沙环市西超充站表现尤为亮眼,单站填谷响应量创下了翻倍增长的纪录,广大车主参与热情高涨,车主陈女士表示:“中午充电每千瓦时最高便宜九毛多,充满能省30~40元,划算又环保!”

除响应填谷充电外,V2G反向放电活动也吸引了不少车主的注意。广州电动汽车车主李先生在南沙上班,得知3月28日9~11时向电网放电可获得每千瓦时电量3.5元的补贴,觉得很划算,一早就来到超充站现场等候。“汽车放电还能赚钱,这机会肯定不能错过!”李先生笑着说。

面对晚高峰用电压力,粤能投平台更推出试点行动,验证价格弹性对用户充电行为的引导效果,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削峰的商业化路径。活动期间,粤能投平台自动调节充电功率,既保障车主需求,又减轻电网负担,最终实现有序充电量超4万千瓦时。

市场驱动 多方共赢促发展

新能源汽车参与车网互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增加新能源电能的消纳力度,还能促进新能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双丰收。

自今年1月广东启动车网互动试点以来,广东电网始终积极参与,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专业的资源聚合商,粤能投平台几经努力,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车网互动市场化运营体系。

在资源整合方面,聚合全省超5900座充换电站,实现负荷集中管理;在技术服务方面,开发指令实时下发、多维度监控等核心功能,可按省、市、站3个维度加强调节调度;在用户激励方面,推出充电优惠、现金补贴等市场化激励机制,既满足了车主需求,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和电网供需平衡。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商业模式创新。”广东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营部总经理谭建坤表示,“车主节省电费,充电站增加收益,电网提升稳定性,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车主平均充电成本降低30%以上,而充电站收入增长近15%。更重要的是,该市场化机制培养了用户的互动意识,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粤能投虚拟电厂平台以创新之力重塑能源互动生态。据悉,该平台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算法,提升数据实时性与收益预测精准度。同时,深化市场机制创新,推动车网互动从示范走向常态化应用,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吕安妮 杨雅洁)

分享到:

关键字:车网互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