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期,中美关税纷争霸榜。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再难乐观。
不过,对于光伏而言,倒是并不陌生,从“201关税调查”到“301关税调查”,再从“强迫劳动法案”到“削减通胀法案”,中国光伏行业早已无惧中美贸易纠纷,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实际上,美国光伏装机尽管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但从绝对规模来讲,2024年光伏装机不到50GW,全球占比约9%,对我国光伏制造业的影响难言敏感。
话说,这个装机量,还不如中国电建近日一次性终止的组件集采规模(51GW)。
如今,天合、阿特斯、隆基、晶科等光伏巨头纷纷在美国落地建厂,而阿特斯还在美国建立储能系统工厂,这些举措未来将进一步抵消美国市场对中国光储企业的系统性冲击。
对于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和储能而言,关税纷争最大的意义在于,全球贸易乃至经济秩序重构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现有约束,在更宏观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展。
01
内循环,还要加速加码
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77GW,全球占比近50%,是全球光伏行业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基本盘。
长期来看,电力占能源比例不断提高,风光占电力比例也不断提高,原计划2040年电力成为主要能源,风光占比达到50%,如今在特殊时期,加快实现这个目标,似乎变得更有必要了。
措施也是有的,目前仅风光大基地规划规模到2030年就是455GW,其中十四五200GW,十五五255GW。
除了风光大基地,特高压、独立储能电站等“源、网、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体现了极强的必要性,这个不仅是能源必要性,更是GDP必要性。
尤其在货币及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情况下,流动性急需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沉淀,而不是空转,而新能源资产显然是最佳去向,堪比当年的房地产。
近日,中国电建“受电价政策等影响”,终止51GW光伏组件及逆变器的集采计划,似乎与这个趋势相悖,而更应该关注背后的因素,如何为风光储的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
外患当前,在光储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不能出现光储项目建设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在此,我们既呼吁也期待,加快风光大基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风电光伏投资,加大对特高压等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风电光伏的消纳,同时为大型独立储能电站的市场化投资创造更便利条件。
再造一个能源系统,新能源替代旧能源,就像当年高铁替代普铁一样,不仅创造当前的GDP,更可以释放长久的经济活力。
内循环,新能源更值得期待。
02
一带一路,还要走向纵深
前几天,有个新闻。
太平洋岛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萨摩亚宣布进入为期30天的全国紧急状态,原因竟然是严重的电力危机。
萨摩亚这样的岛国,生态相对脆弱,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电力供应相对不稳定,也难怪去年11月萨摩亚总理菲娅梅访华,还专门拜访国内储能企业双登集团。
目前,双登集团这样的国内储能企业,针对海岛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等痛点,推出了构网型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主动构建稳定的电压和频率支撑,为海岛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并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
不仅这样的离网型岛国,还有广袤的非洲,这些区域的电力不足,也不稳定,不仅影响了当地民生,也影响了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经济活动,尤其是矿业开发等高耗能领域。
这些电力匮乏或者电力不稳定的地区,非常适合光伏及储能系统的推广,而且对比柴油发电机,除了环保因素,也很容易实现经济性,具有更好的成本承受力和更短的投资回收期。
“一带一路”地区的电力系统跟欧美成熟市场有所不同,中东地区气候环境恶劣,东南亚地区的“离网”需求明显,非洲及拉美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及储能需求更加突出。
这些都是国内工程企业、投资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值得关注的领域,也应该是高层值得引导、鼓励和支持的方向。
帮助“一带一路”电力匮乏地区,新建一套以光储为核心的电力系统,其经济意义远强于当前的中美贸易纠葛。
03
制造端,还要坚定走出去
中国的光伏及储能行业,已经全球领先,但要从大国变成强国,需要从中国企业变成跨国企业,不仅市场端全球化,还要制造端全球化。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在东南亚建厂的1.0版本,近年又实现了在中东建厂的2.0版本,如今更实现了在美国本土建厂的3.0版本。
这些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对于内卷严重的中国光储企业,全球化本身是竞争“升维”,实现产能出清的一个手段,而不能总是局限于技术路线的单一手段。
任何充分竞争的低毛利领域,运营能力,自然包括全球化能力,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分水岭,光储也不例外,无法回避,不进则退。
所以,市场端以及制造端的全球化,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主动需要,更是当前高质量竞争的被动需要。
对于制造端的走出去,高层也需要在资金及资本等层面实现更多支持,帮助头部企业获得与在国内发展同等的待遇。
全球化不应该是企业个体在战斗。
在崭新的全球产业格局之下,有些事情值得预期,这既是宏观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微观个体必须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