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一、核心技术要点与选型原则
(一)系统适配优先
冷板液冷系统:需选用高压离心泵或磁力驱动泵,精准匹配微通道冷板的压力控制需求(扬程15-40mH₂O,流量50-300L/min),例如NVIDIA GPU服务器通过变频控制实现动态调节。
浸没液冷系统:优先采用无密封磁力泵或齿轮泵,支持矿物油、氟化液等低粘度介质的超大流量循环(300-800m³/h),以维持槽内温差<2℃,典型应用于比特币矿场等场景。
图片:液冷服务器机架CDU泵
图片:后门热交换器泵
浸没式液冷系统的泵组设计采用"集成内置+外置扩展"的复合架构模式。在常规应用场景中,通过将泵体整合嵌入CDU(冷分配单元)模块,有效减少独立故障节点并优化系统空间利用率;针对超算中心、加密计算农场等特殊高负载场景,则配置独立外置泵组,可支持超过500立方米/小时的超大循环流量及腐蚀性冷却介质的特殊运行需求。系统选型需多维度考量热负荷密度(峰值可达200瓦/平方厘米)、冷却介质电导率指标、预防性维护周期等核心参数,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链路仿真验证,确保配置方案的最优化。该模块化设计架构使液冷系统既保持5万小时以上的高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又能灵活适配从边缘计算设备到E级超算中心的功率密度梯度需求,实现全场景覆盖的冷却解决方案。
(二)核心性能参数
流量(Q):根据机柜功率密度动态调节(如单机柜80kW+需流量50-300L/min),需通过水力计算匹配系统特性曲线高效区(70%-110%额定流量)。
扬程(H):需克服管路阻力与垂直提升高度(5-15米),冷板系统扬程要求高于浸没系统。
能效比(EEI):优先选择EEI<0.25的高效泵型,配合磁悬浮轴承技术可降低30%以上能耗,优化PUE至1.15以下。
(三)材料与兼容性
泵体材质需通过ASTM D2509标准测试:水基冷却液适用不锈钢或铜合金,氟化液需耐腐蚀材料(如镍基合金、PVDF涂层),密封件推荐PTFE或氟橡胶。
二、关键技术参数与验证要求
(一)材料兼容性
需通过ASTM D2509标准测试,确保泵体材料(如不锈钢、镍基合金)与冷却液长期接触无腐蚀或溶胀,例如氟化液需耐腐蚀涂层。
密封材料需适配冷却液特性:水基溶液可选橡胶密封,氟化液需PTFE或氟橡胶。
(二)可靠性验证
冗余设计:主泵故障时,备用泵需在15秒内完成热切换,支持N+1冗余能力。
寿命标准:浸没系统泵MTBF需>50,000小时,冷板系统需通过10万次启停测试。
(三)智能控制能力
集成变频控制以动态调节流量,结合数字孪生技术预测性维护,可降低50%故障率。
支持AIoT监控,实时检测压力波动和泄漏风险。
三、特殊技术要求
(一)冷却液类型适配
水基溶液(乙二醇等):需防气蚀设计的离心泵,叶轮材质以铜合金为主。
氟化液/矿物油:需磁力泵避免机械密封泄漏,壳体材质选用钛合金或PVDF涂层。
(二)极端环境适应性
宽温域运行(-40℃至250℃),如相变冷却系统需耐高温磁力泵。
盐雾、粉尘环境(如充电桩场景)需IP68防护等级,支持免维护运行超30,000小时。
四、技术发展趋势与厂商格局
(一)技术演进方向
材料创新:PFA/PVDF耐腐蚀材料、磁悬浮轴承技术普及,降低摩擦损耗。
智能化升级:数字孪生仿真优化选型匹配度60%,边缘计算实现实时故障预判。
(二)市场竞争格局
国际品牌主导
欧美四大巨头(格兰富、威乐、苏尔寿、科尔法)占据75%市场份额,核心优势包括智能变频泵组(200m扬程调节)、数字孪生预测系统(99%故障预判)及全套解决方案。
国产品牌突破
南方泵业:磁悬浮泵实现1200W/cm²散热密度;
新界泵业:AIoT智能泵组能效提升40%;
利欧泵业:突破250℃高温介质输送技术,支持下一代相变冷却。
预计三年内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0%,混合方案(国产泵组+外资控制系统)逐步普及。
五、选型流程建议
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类型(冷板/浸没)、热负荷密度(W/cm²)、冷却液物性。
参数计算:通过水力模型确定流量、扬程需求,匹配泵型高效区(70%-110%额定流量)。
验证测试:材料兼容性、能效(EEI)、冗余切换性能实测。
智能化集成:部署预测性维护系统,优化全生命周期成本。
六、结语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技术匹配与验证,液冷泵选型可显著提升散热效率(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80kW),同时降低能耗(PUE<1.2),为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及AI集群提供可靠热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