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千年山哈,风情景宁。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回信强调,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
多年来,景宁干部群众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走出了一条生活幸福、经济繁荣、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景宁,探访畲乡全面振兴、零碳共富的美好故事。
乡村电气化 畲寨生活新
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阳春三月,走进浙西南大山深处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满目翠色的畲乡风光美不胜收。
景宁县城自鹤溪两岸辐射开来,勤劳、团结的畲乡人民便在这狭长的河谷中生息。循鹤溪而上,景宁环敕木山一带十大畲寨之一——双后岗村依山傍水,木制廊桥等特色建筑彰显出畲族的独特风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是远近闻名的“畲族歌王”,她在双后岗村住了一辈子。
“奶奶以前住的是茅草屋,一家人挤在一起。村里都是石头路,弯弯曲曲的,很不好走,晚上也没有路灯照明。”蓝陈启的孙媳妇雷汤菊告诉记者。
20世纪60年代,村里通了电,蓝陈启家里安装了一盏电灯,但每天供电时间只有2小时,停电以后只能接着用煤油灯。
时光荏苒,如今,蓝陈启家的茅草屋变成了两层楼的木质畲居,风扇、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用电方便、安全,奶奶住这里,我们也放心。有任何用电问题,打电话给网格员,他马上就会来处理。”雷汤菊说。
从“晴天身上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晚上一抹黑的日子”、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到水泥路平整、路灯亮堂、“日子过得比蜜甜”,双后岗村的美丽嬗变是景宁全域变迁的一扇窗。多年来,景宁在好风景里奔向好光景,一栋栋新居、一条条新道、一张张笑脸,绘就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崭新图景。
大均乡泉坑村是“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级景区的核心村,一条彩虹绿道穿山越村,将这座昔日的偏僻山村与外界联结起来。
“过去,我们村的交通很不方便,去溪对面的大均村都要坐船。”泉坑村村民雷建林说,村民们一年到头只能在家看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很是窘迫。
2009年,景宁县在大均乡推行“下乡移民”计划,对不通公路且户数不足10户的自然村和位于地质灾害点的自然村进行统一搬迁。2011年,规划用地42.5亩的泉坑水碓洋安置小区第一期建成,雷建林家成为首批移民。
随着畲族三月三、畲乡民歌、畲族医药等民族特色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乡游客络绎不绝。雷建林敏锐地看到了乡村旅游业给村庄带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改造自家新房,于2015年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
民宿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深受游客喜爱,年均营业额近20万元。后来,村里的民宿一家接一家地开张,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48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4万元。
2021年,为更好服务乡村发展,景宁县供电公司在泉坑停车场安装了10个充电桩,进一步满足了村民和游客绿色出行的需要。
畲乡蝶变,离不开可靠电力的坚强支撑。多年来,景宁县供电公司坚持打造城乡融合生态电网,累计投资14.73亿元,全力推进城市电网升级、小城镇治理、美丽乡村电网建设,高质量推进乡村电气化,大力实施农村配网改造升级,有效满足农村用电增长需求,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目前,景宁县供电公司助力当地政府建成新时代电气化村70个,精品台区50个,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8%,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89%。
2024年,景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52%,地区生产总值达119.7亿元,同比增长8.1%;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80元,同比增长7.7%。蓝陈启感慨地说:“如今的好日子是唱上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服务定制化 特色产业旺
春日,景宁敕木山上的一垄垄茶树吐露新绿,茶香沁人心脾。
高山云雾出好茶。得益于景宁高海拔地带云雾蒸腾、雨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和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这里出产的惠明茶味道甘醇、茶汤清亮,带有兰花和水果的馥郁香气,是景宁地区的特色茶、致富茶。
2024年,景宁惠明茶园面积达7.81万亩,茶叶总产量4365吨,实现茶叶产值8.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6.6亿元。绿叶子变“金叶子”,景宁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小茶女”李云燕是见证者、参与者。
“我是闻着惠民茶的茶香、喝着惠民茶的茶汤、听着惠民茶的故事长大的,对惠民茶有很深的感情。”李云燕告诉记者,2012年,她返乡创业,接过传承惠明茶的接力棒,致力于推动惠明茶产业发展壮大。
“我们祖辈那代人是‘凭经验做茶’,每一锅茶都要靠制茶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去把控,成品茶质量不够稳定。而且随着销量的快速增长,人工制茶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李云燕表示。
2023年,李云燕投资建设“数字化茶产业链”项目,打造了丽水地区第一个无尘、数字化管理的“数字化茶厂”,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惠明茶生产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制茶”的转变。
在无尘数字化生产车间,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转,刚刚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摊青、杀青、回潮、揉捻、烘干、提香等多道工序后便可出厂。在生产线总控云平台,记者看到实时更新的摊青机组、杀青机组、烘干机组等作业模块的数据,各条生产线的生产过程通过监控视频高清回传,每一道工序、每一台机器的运作情况清晰可见。
“每一批次的茶叶老嫩程度、含水量都不一样,通过分析设备参数,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不同时段采的茶叶用什么参数处理才最合适、最合理、最能保证茶叶品质。”李云燕说,“现在从制茶到包装,全部由机器完成,用电要求越来越高。供电公司的服务让我们很放心,有效保障了茶叶的生产加工。”
在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景宁形成以惠明茶为代表的“景宁600”生态精品农产品品牌,引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完成畲药种植、智能制造等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热潮涌动。
景宁县供电公司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以优质供电服务推动精品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升级,为畲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电能。
位于景宁经济开发区民族创业园的景宁宇海幼教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海幼教”)主要从事幼教智能设备研发与生产,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幼教装备行业生产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走进该企业注塑车间,11台全自动设备正在高效压制塑料配件,机械臂精准地将成品送至分拣台。
4~8月是企业生产旺季,车间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4月10日,景宁县供电公司员工叶广和李董龙到企业开展用电安全“问诊”服务,根据为企业定制的“一企一策”电能质量优化方案,运用电力大数据帮助企业分析生产能效,协助优化峰谷用电策略。
“供电员工还为我们讲解光伏补贴政策和电价优惠政策,为我们降低了经营成本。”宇海幼教员工雷淑静说。
发展绿电足 零碳向未来
景宁地处洞宫山脉,是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江溪源短流急,落差大;年均水资源总量17.0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6万立方米,是浙江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
丰富的水能资源为水电站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景宁提出“以电兴县”战略,先后开发了152座水电站,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如今,景宁县水电年均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年产值达5亿余元,是全县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位于鸬鹚乡沙湾镇的鸬鹚电站地处瓯江支流小溪水系上游,于1974年建成投产,是景宁县早期骨干水电站之一。
“电站当时只有2台125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1989年新增1台1600千瓦的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到4100千瓦,但是发电效率不高,实际发电能力只有3600千瓦。”在电站工作了38年的鸬鹚电站负责人任周景告诉记者。
2023年,景宁县供电公司牵头对鸬鹚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全方位提升设备性能。转型升级后的鸬鹚电站利用智能设备实现了计算机监控与远程操作,站内实行自采集、自控制、自分析、自监控,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4.5%,年增加发电量266万千瓦时,有效提升电站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
山水风光皆生电。推动水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景宁大力推动屋顶、田间、山顶光伏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景宁全域光伏并网容量达7.52万千瓦,136个建制村全部获得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累计全年收益达1799万元。
目前,景宁已形成水电为主、光伏为辅的清洁能源供电网络,绿水青山间,一张智能、高效、绿色的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正在全面铺开。
走进景宁县供电公司调控(供指)分中心调度大厅,电子大屏上显示的景宁“绿电100%泛微网”能量管理系统清晰反映出景宁县域清洁能源实时供用情况。
“资源聚合模块显示了景宁县域电网凤凰、东坑、包凤、沙湾4个平衡区的可调负荷、可调电源和可调资源,可以根据实际用电需求实现各平衡区之间的电量互济。”景宁县供电公司调控(供指)分中心主任助理赖泓霏介绍。
景宁“绿电100%泛微网”工程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计划“丽水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企业行动方案”的子工程之一、全国投运的首个主配微三级协同电网,于2023年1月投运。该工程依托景宁现有清洁能源,通过在水电站、光伏电站等部署控制终端,构建主网、配电网、微电网协同的“县域-平衡区-线路-台区”泛微网架构,形成源网荷储多能互补,实现景宁全域100%使用清洁能源。
“能源管理系统就像作战指挥部,指挥清洁能源协同互补,让发电侧与用电侧在储能的支撑下实现灵活匹配、源荷互动,提升绿电供应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景宁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有鑫说。
据张有鑫介绍,景宁“绿电100%泛微网”工程配置了低碳、平衡、保供、并离网4类运行策略,能量管理系统根据源荷预测确定运行策略后,景宁县域电网的调度指令通过控制终端,自上而下分层自动分发,实现对景宁全域各类可调节资源的统一调控。
“青山翠那个绿水流,畲歌飞出了畲山头……”悠扬的畲歌声中,一幅生态好、城乡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畲乡幸福图景在青山绿水之间徐徐展开。
“绿电100%泛微网”工程创新性
1、实现了大电网与微电网的数据贯通,做到了电网资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2、提出了“县域-平衡区-线路-台区”的泛微网架构体系,并在技术和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3、开发了微网“一键”远程控制并网与离网的运行模式,提升了偏远电网的局部调控和独立运行能力。
4、生成了年、月、日、分钟级时间尺度下的电网控制策略,对水电、光伏资源合理调配,提升绿电供应率,降低电力碳排量。
为什么要建景宁“绿电100%泛微网”?
景宁具备绿电泛微网落地的先天优势:生态资源丰富是景宁的金名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宁县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光伏发电为辅的清洁能源供电格局。景宁县清洁能源发电量是用电量的2.1倍,在总量上具备县域长时间100%绿电供应的条件。绿电泛微网也能有效破解山区电网转型升级的共性问题。
景宁地处浙西南山区,电网运行环境复杂,经常受到雷暴、强风、山洪等自然灾害影响,电网防灾减灾能力较弱。且电网供电半径长,山区线路运行维护成本高,供电可靠性亟待提升。
景宁虽然在总量上具备了县域长时间绿电供应的条件,但是清洁能源发电“看天吃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且清洁能源发电与用户用电存在“时差”,这导致了景宁电网白天向外大量输出清洁能源,晚间又要从外购电供用户使用,“一进一出”间增加了电能损耗,电网运行效益亟待提升。
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供应,绿电泛微网具备高可靠、高承载、高自愈、高弹性等特点,是电网发展与地方经济协同融合的最优解。
来源:浙江景宁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