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江西省发改委4月16日印发的《关于支持独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位一体市场体系,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开辟了全新路径。
该政策不仅明确了独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身份,更通过三大创新举措释放改革红利:其一,创新推出分时签约机制,鼓励储能项目根据用电峰谷时段分时段签订市场合约,实现"高峰发电、低谷储能"的精准调度,有效平滑电网负荷波动;其二,实现价格机制突破,明确独立储能在现货市场送电时,其充电电量可免缴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直接提升项目收益空间;其三,推行调度效率革命,要求储能设施年充放电次数不低于350次,这一指标高于河北等省份标准,倒逼储能技术升级与运营效率提升。
对比全国各省储能政策,江西新政在市场化深度、收益保障和运营效率三方面表现尤为亮眼,具体见下表:
以山东为例,其储能项目主要依赖“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盈利,而江西通过现货市场放开,为储能创造了电能量交易的增量收益空间。内蒙古虽对示范项目提供0.35元/千瓦时补偿,但江西政策更注重市场化机制设计,长期可持续性更强。
江西政策的示范效应,正深刻揭示我国储能行业三大发展趋。首选是盈利模式走向多元化。行业正从单一依赖容量补贴,转向"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容量租赁"复合模式。以江西为例,在峰谷价差0.7元/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600小时的情景下,储能项目内部收益率可达8%-10%,彰显市场化收益潜力。
其次是技术升级步伐加速。政策对年充放电次数不低于350次的硬性要求,直接倒逼电池性能突破,液态金属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迎来规模化应用窗口。
最后是全国统一市场的渐行渐近。江西试点若成功,有望为国家层面出台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统一规则提供范本,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助力"十四五"末新型储能装机目标(30GW以上)加速落地。
新政落地犹如催化剂,迅速点燃江西储能投资市场。据测算,每GW独立储能需投资约15亿元,其产业链辐射效应显著,将直接带动电芯制造、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发展。江西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35%,但调峰资源短缺掣肘发展,新政恰似及时雨,吸引社会资本竞相涌入。
这一政策创新绝非江西一隅的探索,而是全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生动实践。其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破解了长期困扰储能商业化的收益难题,既为本地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江西智慧”。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独立储能将褪去“配角”标签,逐步成长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在能源革命浪潮中谱写产业新篇章。
具体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