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2025储能电芯大比拼:各家技术创新与容量竞赛火力全开

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开年,超百款储能电芯产品陆续亮相,宁德时代推出集成于"天恒"系统的587Ah电芯,通过安全电解液技术和高耐热膜技术实现430Wh/L能量密度;亿纬锂能展出已量产的628Ah电芯,适配的Mr.Giant系统使直流侧成本下降26%;海辰储能则带来全场景定制产品矩阵,包括587Ah储能电池和1175Ah储能专用电池。这场以“容量跃升”为核心的竞赛,不仅展现了行业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暴露出标准化缺失下的隐忧。这场博弈中,企业如何在创新与协同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型储能系统“天恒”及587Ah大容量电芯


亿纬锂能314Ah/628Ah/648Ah电芯

大容量电芯:从技术突破到系统升级

大容量电芯的研发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比亚迪展出320Ah/340Ah储能厚刀电池和102Ah储能电芯,瑞浦兰钧发布392Ah问顶储能电芯,能量密度高达415Wh/L。远景动力530Ah电芯实现"单颗电芯超1.6度电",而南都电源推出的783Ah超大容量固态电池更是将单体能量提升至2.5kWh以上。这些创新推动储能系统容量不断突破,金风零碳650Ah电芯使单舱容量达6.9MWh,天合储能Elementa金刚3搭载500Ah+电芯引领7MWh+时代。


瑞浦兰钧392Ah问顶®储能电芯


金风零碳GoldStack 4.0

然而,容量跃升的背后是技术路径的分化。楚能新能源472Ah电池支持正极补锂技术,实现15000次超长循环;力神电池展出全新600+Ah产品;鹏辉能源风鹏系列600Ah+大电芯采取万次循环平台技术。昆宇电源推出新一代锂电314Ah和钠电168Ah高能量密度电芯,欣旺达"欣岳"600+Ah大储电芯通过AI闪叠技术实现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0%。


楚能新能源472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


欣旺达600+Ah“欣岳”大储电芯

标准化博弈:观望式创新加剧行业内耗

尽管大容量电芯已成主流,但尺寸和规格的混乱正在加剧产业链协同成本。以“第三代电芯”为例,当前市场主流容量集中在300-700Ah区间,但具体尺寸尚未统一。例如,瑞浦兰钧392Ah电芯沿用300+系列尺寸,而南都电源783Ah固态电池则采用全新设计。


南都783Ah超大容量固态电池

这种标准化博弈的背后,是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通过高兼容性设计(如产线工艺兼容)快速量产,而新锐企业则押注差异化规格抢占细分市场。行业标准的缺位,使得2025年成为“关键窗口期”——若无法形成统一规范,技术内耗或拖慢储能降本进程。

技术暗线:钠电与固态电池的“低调崛起”

在主流锂电技术之外,替代方案正在蓄力。海辰储能∞Cell N162Ah钠离子电池和昆宇电源100kW/200kWh钠电系统展示了钠离子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固态电池方面,南都电源783Ah产品体积能量密度大于430Wh/L,卫蓝新能源展出314Ah和280Ah储能混合固液电池,安诚能科9WMh向天高储能系统采用LFP 435Ah大电芯并配备智能液冷温控。


海辰储能∞Cell 587Ah储能电池


昆宇电源PowerEco-125kW/261kWh(锂电)及100kW/200kWh(钠电)储能系统


卫蓝新能源


安诚能科9WMh向天高储能系统

派能科技已实现锂电和钠电双技术路线,展出20Ah到314Ah多款产品;海基新能源发布587Ah与688Ah超大容量电芯,采用第四代磷酸铁锂技术。这些技术储备为行业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特别是在极端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派能20Ah到314Ah多款储能电芯产品

虽然这些技术尚未成为主流,但它们为行业提供了“Plan B”。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锂资源价格波动时,钠电池是平抑成本的利器;而固态电池则是突破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行业普遍认为,2025 至 2027 年将是半固态向全固态电池技术过渡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包括干法电极在内的全产业链配套设施仍不完善,仍需进一步突破与发展。

量产竞速:2025年成“决胜之年”

从各家量产时间表看,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大容量电芯交付高峰。中创新航392Ah储能电芯全球首发量产下线,配套6.25MWh液冷集装箱系统;远景动力530Ah电芯将于2025年内量产交付,700+Ah产品规划2026年上市。欣旺达600+Ah"欣岳"大储电芯搭配智能温控,鹏辉能源风鹏600Ah+大电芯已实现全温域高能效。


中创新航 392Ah储能电芯及其配套6.25MWh液冷集装箱系统


鹏辉能源新一代风鹏系列大电芯600Ah+、590Ah

这场竞速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供应链协同能力的考验。企业若能在量产节奏、成本控制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或将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先机。

结语:创新与协同的双向奔赴

储能电芯的“容量竞赛”,本质是行业对度电成本(LCOS)的极致追求。然而,若一味追逐参数突破而忽视标准协同,恐将陷入“创新孤岛”。2025年,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储能从“产品竞争”迈向“生态共赢”。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电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