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聚焦绿色微电网 探索零碳发展路径

作者:龙敏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厚植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占全国用电量60%以上的工业制造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4月12日,泰安迎来一场聚焦工业绿色转型的行业盛会———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当天,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3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以“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促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技术研讨、项目签约与实地观摩,勾勒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新图景

锚定工业绿色微电网战略定位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表示:“2025年是提出‘双碳’目标的五周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要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形成技术先进的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方案,推动修订一批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积极探索工业绿色微电网市场化投资运营创新模式和机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路径。”目前,全国已建成超300个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工信部正加快制定建设指南,推动技术标准与市场化机制完善。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赛迪研究院正积极开展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为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提供支撑,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好相关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试点示范、能力培训等工作,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技术装备创新,规范行业发展,推广成功模式,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

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以一组亮眼数据展现本地实践成果:近年来,泰安市聚力打造“储能之都”“泰山锂谷”“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今年3月底,泰安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60.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3.8%,打造了一批微电网示范工程,建成了山东首个虚拟电厂创新服务中心。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贺晓文则从全省工业格局出发,强调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的使命。山东以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深入落实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政策,着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下一步,将围绕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依托“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广泛推广泰安工业微电网建设模式,“一业一策”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山东方案。

工业发展从1.0迈向2.0

在主旨报告环节,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揭示我国制造业成就。苏波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实现了能源装备自主创新的群体性突破,成为火电、水电、核电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全球技术领先的大国。

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快速迭代演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苏波指出,ChatGPT4.0、DeepSeek等AI大模型不断演进、进步和提升,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的主要载体;在芯片设计领域,大模型自动为工程师提供技术洞察点,新技术革命快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赵华林则提出“双碳”战略从1.0到2.0的转变理论:“1.0‘双碳’战略是能源双控,2.0的‘双碳’战略是碳排放的双控。”赵华林指出,减污、降碳、扩绿和增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开启生态文明从1.0版向2.0版的转变。

赵华林进一步表示:“1.0是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等,2.0代表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首超煤电规模,同时代表着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碳市场扩容、碳交易法规体系的建立,打造生态文明。1.0以减污为牵引,2.0是以降碳为牵引。”“双碳”不仅是在承担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强大动力。

产业技术挑战凸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聚焦储能技术前沿,剖析长时储能对微电网的关键作用。赵天寿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要靠能源转型,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尽管我国目前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不错成绩,但是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确定性、间歇性,其利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面临挑战。而应对太阳能和风能的缺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储能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是节能减排和低碳运行,然而,工业绿色化转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工业智能为工业绿色化转型开辟了新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工业生产由自动化与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专家报告环节,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团队的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李霞林表示,微电网既能并网又能独立运行,可实现可再生能源与负荷波动就地平衡控制,是分布式能源灵活高效利用模式的重大创新,是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问题的有力手段,对提升供电可靠性和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有着关键作用。

新形势下的配电系统要求更强的承载能力、更有智慧和更加灵活,因此新型配电系统成为可再生能源支撑平台、多元海量信息集成的数据平台、多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平台以及电气化交通发展的支撑与服务平台。李霞林认为,新型配电系统将呈现低碳化、分布化、去中心化以及数字化的典型特征,通过逐步构建主配微协同的配电网管控模式,源网荷储的管控一致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分布式能源消纳及分层。

市场化机制待突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华文在专家报告中表示,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要打破传统单一形态,遵循低碳化、多元化、数智化、电气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六化”路径,同时,工业绿色微电网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要遵循“三高三低”的核心目标。

“绿色工业微电网的建设和可持续,如何从政策驱动变为市场驱动,如何体现工业微电网的价值和效益,如何让它有市场的内在驱动力,核心是利用各种市场化机制。把微电网这样一个新型主体纳入市场机制中,实现它的效益最大化,也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熊华文补充道。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原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总负责人、科技部副主任郑耀东在专家报告中表示,储能应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应用,新型储能需通过市场竞争寻找需求和价值,稳定的商业模式是新型储能成功的关键。他强调,可以把新型电力系统20字方针中的“经济高效”引入到工业微电网的发展过程中。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主任叶小宁在专家报告中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已基本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初步测算,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超过30亿千瓦,新能源总量将在现有规模上翻番。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推进,源网荷储各类主体也将承担经济社会绿色安全的责任,未来绿电需求也会推向市场,技术力量强、运行效率高、商业模式新的项目将脱颖而出。

泰开模式的示范价值

泰开集团山东泰开直流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中建以“泰开柔性工业绿色微电网研究与示范”为题,揭秘本地标杆项目的五大创新场景。

第一,打造交直流混联供电系统。通过自主研发的电能路由器,实现光伏能量在不同负荷区智能调配,将6号配电室光伏自用率从50%提升至90%,同步降低变压器负荷压力,为高负载工业场景提供柔性解决方案。

第二,打造全直流零碳建筑。构建750伏与480伏双直流母线,大功率设备与小功率负载(如办公设备)分区供电,相比传统交流系统能缩短变换环节,用电效率提升15%;停电自动转离网,供电可靠性高;光储供电,零碳用能。

第三,打造相变储冷储热系统。相变储能可充分利用新能源发电、电网谷价电,将电转换成热或冷储起来,缓解能量供求双方在时间、强度上的不匹配;同时还可作为新型储能,实现跟电网的友好互动。

第四,打造全直流光储超充系统。直流母线直接连接光伏、储能与充电桩,综合供能效率相对传统方案可提升10%;可充分减少电缆电能损耗,以160kW快充桩为例,直流电缆损耗是交流电缆的37.7%。

第五,打造虚拟电厂与电网友好互动。山东泰开直流技术有限公司于2024年11月通过虚拟电厂调节能力测试,虚拟电厂聚合容量23.825MW,最大可调节容量15.65MW,实测可调节量7.05MW。虚拟电厂聚合了光伏、储能、充电桩、相变、微电网等多种元素。

宋中建表示,工业绿色微电网是基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能需求特点,集成分布式电源(光伏、风电等)、储能、负荷、配电设施及智能管控系统的发配用电体系,具有清洁低碳、灵活自治、高效互动三大核心特征。工业绿色微电网是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从示范到规模化的跨越

下午的专家闭门会上,围绕探索我国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的有效路径,相关与会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畅所欲言,聚焦微电网技术创新分享前沿洞察,直面发展瓶颈和壁垒,剖析现实痛点,探索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共谋破局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在微电网技术应用、新能源装机规模、虚拟电厂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全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6亿千瓦,占比首次超过煤电,走出“一煤独大”的困境,其中光伏装机超过76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4%,“十四五”以来累计下降超过20%,工业综合能效水平全面提升。

泰安市始终将推动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党中央“双碳”战略决策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等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泰安市累计实施智能微电网、节能电机等工业绿色化项目112个,9个微电网项目累计消纳绿电约215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38万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年累计征集了30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案例,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有效实现多能互补和就地消纳,提高工业用能效率和保障用能安全,促进了产业节能低碳转型,拉动了社会绿色投资,探索出多元化项目建设运营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绿色增长新动能。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召开,标志着我国工业绿色转型进入“技术落地与模式创新”关键期。当政策红利、技术突破、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工业绿色微电网成为重塑工业生产范式核心引擎。随着泰安等示范项目的经验输出,以绿色微电网为支撑的零碳工业新图景,正从泰山脚下向全国铺展。

分享到:

关键字:微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