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源侧储能 返回

储能成新能源消纳短板 协同调度机制亟待完善

作者:周志方 程继鑫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能源结构的加速调整,新能源正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增长主力。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1亿千瓦,占比超过40%,首次超越煤电,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迈入新阶段。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旨在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进入市场交易,实现电价机制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

为什么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当前国内新能源电力市场建设进度如何?改革的有效推进仍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破除改革痛点?这些问题仍待解答。

新能源电价波动风险亟待对冲

辅助服务市场化改革需加快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原本采用的固定价格模式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也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亟须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促进行业更高质量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新能源电力市场风险对冲工具缺失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发电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一是电价波动加剧导致企业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发电企业缺乏金融对冲手段和电价预测工具,导致企业收益波动率增加。三是辅助服务市场不成熟,加剧了新能源并网波动对电网安全的潜在冲击。

为此,完善风险对冲与辅助服务机制将成为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平稳推进的关键。 针对风险管控与市场机制短板,应加快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中长期市场的协同,帮助新能源发电企业锁定长期收益;同时,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化建设,实施强制配储与市场化准入相结合,推动辅助服务交易类别创新,鼓励第三方储能运营商参与市场;此外,还应搭建区域性电价预测共享平台,降低数据与工具获取成本,为发电企业提供标准化预测模型支持。

新能源电价机制亟待完善

市场化改革需破解资金难题

当前我国新能源电价机制设计与资金结算体系仍不完善,制约市场化改革进程。机制设计的模糊性与资金可持续性问题亟待破解。首先,电价标准与执行周期尚未明确,补贴计算方式存在动态调整空间,导致经营主体预期不稳。其次,差价结算资金池来源未明,现行方案可能导致电网企业成本承压或工商业用户分摊争议,影响社会公平性。

针对现存问题,建议各部门从政策层面构建双轨并行的改革方案。一方面,细化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应明确机制电价、结算方式及适用范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电价,平衡价格波动,确保政策公平惠及不同项目与地区。另一方面,明确差价结算资金来源,构建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可设立专项基金,通过碳市场收益或财政拨款补充资金池,减少电网企业及用户压力。同时,应明确成本分摊规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结合技术进步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促进责任公平。

跨区交易壁垒制约新能源发展

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亟待提速

调研显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当前的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尚存在“政策碎片化”特征,市场准入、交易品种等制度差异导致资源跨区流通受阻。同时,跨区输电费用分摊机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输配电价、辅助服务费用等关键环节存在省际博弈,制约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此外,区域交易平台信息互通还存在技术壁垒。

基于此现象,需要破除新能源跨区交易壁垒需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市场化手段与数字化基建协同发力,统筹协调全国新能源市场建设。一是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新能源电力交易机制,明确交易规则,消除省际壁垒,推动跨省跨区中长期电力交易常态化。二是要建立健全跨省跨区输电费用分摊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全国统一的输电费用核算及分摊标准,在西北、西南等新能源外送集中区域开展试点示范。三是要加速完善跨区域电力交易平台功能,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供需匹配智能化及交易流程透明化,构建全网协同的智能调度系统,提升跨区域交易能力。

储能成新能源消纳短板

协同调度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但储能调节能力不足、与电网协同机制缺失正成为消纳瓶颈。数据显示,2024年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分别达5.1亿千瓦和8.4亿千瓦。然而,储能设施建设滞后,调峰调频能力不足以满足新能源波动的需求。同时,电网消纳机制与储能协同不足,跨省输电通道配套储能建设滞后,新能源富集区难以通过“储能+外送”模式灵活消纳,负荷中心仍依赖化石能源调峰。


针对上述挑战,需要实现储能与电网深度协同政策与市场机制双重驱动。首先要加速构建多层级储能技术应用体系,完善储能设施配建机制,加大新型储能技术研发支持,突破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技术瓶颈。其次,需要持续优化电网调节能力建设,在西北、华北等新能源富集区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支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探索燃气调峰电站容量电价补偿机制。最后,探索建立储能与电网协同调度机制,明确储能参与电网调度的主体地位,推动“新能源出力预测—储能充放电策略—电网调度指令”全链条协同模式,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周志方系中南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交叉学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继鑫系中南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交叉学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