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136号文省级政策最快4月底见分晓:“神仙打架”、行业焦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光伏們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根据倒排时间表,136号文的省级承接文件最快将在4月底征求意见或者初稿讨论。光伏們了解到,某东部省份已经通知开发企业,征求意见稿将在4月下旬出台,同步启动机制电价的模拟竞价,“找完bug再出台正式文件,之后就会启动正式的竞价”。

据光伏們了解,此前国家确定了136号文省级承接文件试点省份,包括山东、浙江、广东、辽宁、甘肃等6个省份可能是第一批出台相关文件的省份。

在南方电网日前发布的《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工作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广东省能源主管部门在4月底前试点出台承接工作方案,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在12月底前出台承接工作方案,指导各省开展机制电价上下限、竞价组织模式制定等关键工作。

光伏們获悉,近期陆续有省份的政策框架等已经完成提交,有的省级政策将近100多页。

尽管行业正“焦灼”等待省级文件出台,但在文件起草的过程中,136号文将几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甚至过往很少参与新能源定价的部门“集合”在一起,整个过程亦相当曲折。

“懂价格的不懂新能源”

“因为136号文已经忙疯了”,目前各省的专题小组基本涵盖了发改委价格处、能源局新能源处、电网、交易中心、能监办等部门,其中部分省份是以价格处牵头,也有省份压给了能源局新能处。

事实上,要想做好136号文省级政策的衔接,并非易事。一方面,政策制定方要了解新能源的实际情况。

譬如目前集中式光伏电站,从拿到指标到建成并网的周期已经从此前的1年左右增长到2年,风电的周期甚至需要3-4年,并且大电站各省的指标落地率并不乐观。有部分省份,受受土地因素的限制,地面电站指标的落地率甚至仅有20-30%。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各省机制电量比例与开展竞价的频率,譬如一年开展1次还是多次。

再例如,有行业人士反馈,有省份在制定机制电价时,以20年作为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回收期限,进而“计算”出光伏电站投资只需要一个非常低的机制电价保障。但实际上,在正常的新能源项目测算中,这一回收时间在8-12年不等。政策制定如果“脱离”了新能源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后续的竞价工作开展亦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

还有的省份在制定政策时,认为包括风电、光伏的系统成本仍会持续下降,可以不断的缩短机制电价的保障年限。但实际上,近两年风电、光伏的设备厂家,尤其是光伏产业链在持续亏损。系统成本“降”出来的空间,大多都是由质量减配来兜底。

可以看到的,近两年,无论是风机、光伏还是储能电站,事故频发,已经有业主逐步意识到一味看价格定标,势必会对电站的可靠性运行带来严峻的质量风险。

“神仙打架”与行业焦虑

另一方面,不同决策部门由于立场不一,在制定省级衔接文件时一定会有大量的“拉锯”工作。光伏們获悉,某省电网公司要求在新能源指标竞配评分标准中,前置加入机制电价的竞价,价低者得,但显然这种评分标准会给后续项目落地带来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虽然新能源处是最懂新能源发展的,但新能源处并不了解电力市场的运行。譬如,当前对于中长期电量是否可以享受机制电量,不少地方说法不一;还有出现负电价的省份,机制电量是否予以结算;以及剔除绿证收益后,绿色权益由谁来享受?社会对于绿电环境溢价的需求能否转换成新能源投资的电价收入来源?

若干的分歧与细节,是136号文在制定国家框架时未能一应考虑到的,而这些问题当前便落到了各省身上。当然,量体裁衣的“权力”也交由了各省来决定。

虽然136号文给出了很多边界因素,包括非水消纳权重、工商业用户承担能力等,但有行业专家认为,“更多的还是看各省想要如何发展新能源,像江苏、广东近期出台的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如果正式文件跟征求意见稿一致,不要求自用比例,那么也不太用担心136号文省级政策会把机制电价定的太低。各省新能源装机占比、电网承受能力、消纳保障水平、绿电需求等,分布式自用比例跟机制电价的高低,其实两个政策的制定出发点是一脉相承的。”

136号文的行业影响开始浮出水面

但是136号文对行业的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风光项目暂停、暂缓,储能电站采购取消等,开始逐步浮现到台面上来。近日,中国电建2025年度51GW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宣布终止。中国电建表示,鉴于近期新能源电价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招标人的采购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故终止本采购项目。

中国电建基本是中国新能源电站建设最大的EPC企业之一,还包括一些自投的项目,51GW采购也被誉为行业最大集采,如此大体量的集采终止直观的反映了136号文对行业的实际影响。

“当前还在持续推进的项目,确实是投资中前10-20%的优质项目了,但这只是极少数”。

在近期光伏們与部分电力设计院的沟通中也发现,不少设计院还在就未来投资测算逻辑进行论证的过程中,“缺乏的是统一思路与认知”,这一过程还需要随着各省政策之后进行消化梳理。

但确定的是,这一政策下的新能源增量项目大部分处于暂缓投决的状态,而这这一影响何时消化,行业尚不可知。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现货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