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叶小宁:新能源发电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30年装机规模或翻番

作者:杨光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已进入高速增长与质效升级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副室主任叶小宁在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上表示。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4.1亿千瓦,占比超过四成,已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同时,新能源角色从行业补充跃升为国家战略支柱,驱动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全球气候治理。

叶小宁预测,新能源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微电网”等新模式,结合储能、氢能、数字技术,推动绿色电力就近消纳、零碳园区建设及绿电绿证交易,加速构建安全高效、市场主导、法治保障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面对能源转型提速、行业产能充分释放、地方发展更高诉求、国际贸易壁垒加剧等因素,新能源发展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将继续保持年均3亿千瓦的高速增长态势。初步测算,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总量将在现有规模上翻番”。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

2024年,全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合计达到3.6亿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83%,新能源年度新增装机已超过美国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2024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9.9万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1.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8.5%,新能源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六成。

叶小宁总结,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角色和定位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国际形势下保障能源安全成为最优先议题,建立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各国新能源布局的共性特点,全球能源治理正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

二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导力量,新能源将持续大规模发展。

三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是建设高水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实现新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

四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型低成本规模化储能技术、低碳氢/氨技术等不断创新突破,多能互补、多元融合、一体化发展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创新方向。当前,新型低成本规模化储能技术正处在重要突破关口,绿氢制备储运等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为新能源高比例开发利用提供新机遇,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广泛提供电力热力供应、源网荷储一体的绿色供能用能新模式。

五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显著提升,新能源绿色环境价值需要全面彰显。扩大绿色电力消费规模,充分发挥新能源绿色环境价值成为推动国内低碳转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关键路径。

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加速变革以及能源法治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制保障。

“新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主力

近年来,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柔性负荷等新要素快速发展,新型发用电形态不断涌现,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代表的“新能源+”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项目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新的增长点。叶小宁表示,这主要受三方面驱动:一是风光储成本下降促使企业就近消纳绿电降本;二是国内外绿色政策与贸易壁垒倒逼绿电消费刚性增长;三是市场化背景下企业需规避电量电价双重波动风险。“经济性逻辑存在用户侧(聚焦风光储本体成本)与系统侧(承担政策性交叉补贴、系统运行、调峰备用等费用)的视角差异。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推动技术领先、运营高效的项目主导市场,加速新能源竞争从‘电量’向‘系统价值’升级”。

“绿色智能微电网已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发布以来,微电网建设持续获得政策支持,其定位与功能逐步从单一解决分布式电源并网消纳问题,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叶小宁说,“微电网发展呈现出多维度升级态势,典型场景可归纳为‘高海边无’等偏远地区独立式智能微电网、园区类工业绿色微电网、出口企业绿色微电网、光储充一体化微网以及零碳园区微电网五类。这些场景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微电网技术形态的革新,更凸显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支撑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纳、提升系统灵活性的战略价值。”

叶小宁总结,我国新能源产业数十年砥砺创新,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全球引领的跨越——装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从辅助电源升级为主体电源,形成风光储氢多能协同、全产业链优势凸显的新格局。“特别是在数字化驱动‘新能源+’跨界融合的推动下,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持续突破。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未来将会以更开放的创新生态加速技术迭代,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中国智慧与新动能”。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