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储能行业的故事重新写起了序章。
就在行业刚刚适应了强制配储、抢装潮退的洗礼之时,全球能源转型按下“加速键”:欧洲高电价背景下储能成刚需,美日韩政策刺激加码,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推演进入深水区。而与此同时,价格战、收益倒挂、技术路径分化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曾经“风口上起飞”的储能企业,如今都必须交上一份新的答卷。
这不仅仅是一次市场洗牌,更是一次能力结构的重构。
在这场“智能化+全球化”的双重命题中,谁能从制造商,跃升为系统解决者?谁能在收益模型日趋复杂、电力交易剧烈波动的时代,精准控制风险、把握边际收益?谁能在全球扩张中,走得更深、更稳?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样完成产业链闭环、实现从设备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商转型的工业领域,就能发现施耐德电气的成功路径或许同样适用于储能行业的演进。
为何施耐德能够从传统电气设备厂商跃迁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甚至被誉为“全球最懂能源的科技公司”?
背后正是施耐德本身拥有从电力硬件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深厚制造能力,可以实现系统级一体化集成 + 自主打造EcoStruxure平台实现软硬协同 + 基于IoT和AI构建能效运营服务网络 + 在全球范围内落地交付、持续运维的能力闭环。
具备“设备制造 + 系统集成 + 数字运营 + 全球交付”的复合型能力,才让施耐德彻底摆脱制造商标签,真正占据能源数字化的产业上游。
回到储能赛道,林洋能源是行业中少数具备“电芯—PACK—系统集成—智能运维”全链条能力的企业之一,其路径不仅仅是从设备制造走向系统集成,更是在运营时代下,对“交付+效率+成本”三维能力的全新重构。
林洋的发展路径,揭示出储能行业下一个阶段的核心壁垒:
制造基础 —— 拥有自主电芯产线、PACK产线,构建起成本可控的技术底座
系统能力 —— 从软硬件融合控制到全生命周期数字运维,实现“从设备到电站”的闭环打通
交付实力 —— 海内外多个GW级项目落地,验证其工程能力与全球化交付节奏
储能的未来,不止拼单一设备性能,而是拼一体化系统能力和场景解题能力。
01
制造基础:储能产业链重构的起点
当储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阶段,市场竞争逻辑已经悄然切换。过去靠补贴、强制配储获取项目红利的“设备即交付”模式,正逐步被淘汰。新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
第一,供应链瓶颈开始反噬项目节奏。从上游电芯紧缺,到PACK交付迟缓,再到不同厂商组件间兼容性差、系统集成效率低,储能项目正越来越多地死在“能签单,却不能落地”上。
第二,成本波动难以控制。锂、磷等关键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影响电芯成本;电芯采购依赖第三方,也让企业利润空间变得脆弱;而系统层面,各类软硬件集成分散、协议割裂,导致整体效率低、运维难、总成本高。
第三,制造能力正在成为新一轮洗牌的分水岭。谁掌握了核心产线和系统底层能力,谁就能在这个高度内卷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正是这种从链条失衡到成本失控再到制造能力分化的系统性挑战,让储能产业进入了全面比拼“体系力”的深水区——毕竟在告别红利与补贴的时代,真正具备全链统筹、成本掌控与技术闭环能力的企业,才是穿越周期的长期胜者。
而这,正是林洋能源异军突起的底气所在。
林洋能源早在储能“强配”政策爆发前,就已经前瞻性完成了对上中游关键制造能力的布局。它与亿纬动力合资设立江苏亿纬林洋储能公司,建设10GWh电芯产线,并在启东自建年产2GWh的PACK与系统集成基地,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到系统交付的全流程自控。
具体而言:
上游电芯自供,打破卡脖子依赖:首条电芯产线已于2022年投产,主打储能专用磷酸铁锂体系,兼顾安全性与长循环寿命,为林洋储能系统提供高性价比、稳定可靠的电芯来源。
中游PACK自产,保障交付节奏:在启东落地PACK及测试基地,覆盖模组封装、系统调试、测试验证等环节,通过全流程质控体系,实现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的储能单元交付。
系统级融合,构建智能化一体化能力:联合亿纬成立系统公司,主攻BMS、PCS、EMS三大系统集成技术,并打造出核心产品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已获得国网实验室等权威机构认证。
林洋能源以制造为锚点,用“全链条掌控力”解决行业普遍面临的成本、效率与交付痛点,在产业链重构中占得先机。也正因为如此,当其他企业还在为电芯涨价焦头烂额时,林洋能源已经能以“制造+交付”的双重能力快速切入海外市场,跑出了储能产业真正的“工程速度”。
02
系统能力:从设备堆砌到智能协同的产业跃迁
过去,储能项目落地往往被理解为设备的简单拼装,BMS、PCS、EMS三大核心模块各自为政、厂商割裂,彼此间通信不畅、控制逻辑碎片化,使得整个储能系统在运行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尤其在面对新能源出力波动、负荷快速变化等复杂场景时,这种系统割裂所暴露出的调控迟滞、能效低下、安全隐患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核心瓶颈。
而随着新能源大基地全面提速并网,储能系统的运行时长拉长、运维要求升高,“建完即交付”的模式已无法支撑复杂工况下的高效运行需求。系统必须具备动态感知、实时优化、智能诊断等能力,从“能运行”跨越到“优运行”。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林洋能源交出了一份属于“系统能力派”的答卷。
林洋能源并非止步于制造设备,而是构建了一整套从控制层到底层算力、再到运维服务的智能化系统能力。其自主研发的“3S融合系统”,将BMS(电池管理系统)、PCS(储能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三大模块深度打通,统一硬件接口与控制逻辑,并通过AI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嵌入系统底座,实现毫秒级工况识别、自主调节策略和全链路预警响应。
林洋储能以AI为引擎,打造全链路智能化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效率与智能运维能力。其自研的“云边协同多模态融合安全链大模型”,可实现热失控风险的超前感知,预警准确率超过90%,为电站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融合“自修正SOC/SOH算法”,进一步延长电芯寿命,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的跃迁。在系统调度层面,林洋推出“多尺度智能调度运营决策系统”,打通光伏、储能、柴油发电及充电负荷等多能资源,结合AI预测与实时感知,实现策略最优与收益最大化。针对边远地区微网场景,自研的协调控制系统可灵活适配弱电网乃至无电网环境,提供一体化混合能源解决方案。运维方面,林洋通过数字孪生建模与AI专家知识库构建,实现对电站运行状态的精细洞察与智能诊断,助力实现从运维到增值的全面升级。
在这个从“堆砌硬件”走向“智能协同”的储能拐点上,林洋能源正在以系统为核心、算力为底座、运维为飞轮,实现储能从设备交付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运营的跃迁。
林洋能源亮相印度可再生能源展
03
交付实力:从“堆货出厂”到“深度交付”的能力跃升
随着储能项目不断向更大规模、更高复杂度迈进,行业开始意识到:储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堆栈,而是一项涉及定制化设计、现场适配、系统调试、长周期运维的工程总集成任务。
尤其在多场景并存、交付周期压缩、海外标准差异巨大的现实挑战下,那些仅依靠标准产品“打包出厂”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储能市场对“交付确定性”和“本地化响应能力”的高要求。项目交付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成为衡量企业工程能力、体系能力和全球协同能力的综合考卷。
也正因此,储能行业正在进入“交付为本”的下半场——只有真正具备全流程组织力、系统集成能力、全球交付节奏感的企业,才能穿越复杂场景,把储能从图纸落到地面。
面对这一行业拐点,林洋能源早已完成从设备制造商向“交付型企业”的角色转变。其打造的本地化工程团队 + 成熟供应链体系 + 多模交付机制,构建起一整套面向复杂场景的“深交付”能力。
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成功完成中广核如东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安徽五河风光储二期54MW/108MWh项目、启东永庆80MW/160MWh项目等多个百兆瓦级工程的并网交付,实现了从系统集成、建设实施到调试验收的全流程闭环,进一步验证了其大型项目组织与调度能力。
在项目储备方面,林洋能源储能板块正加速布局全国,当前累计项目储备资源已超6GWh,其中已签约并即将进入执行的项目接近1GWh,覆盖山东、新疆、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多个重点区域,跑出了储能业务的“快车道”。
放眼全球,林洋则明确提出海外储能“3+2战略”:聚焦欧洲、中东、东南亚三大重点市场,一方面与国内头部新能源出海企业及EPC伙伴强强联合,协同拓展海外大项目;另一方面,依托其既有的海外智能电网销售网络与本地化渠道资源,与全球本地优质伙伴共建海外交付生态。
在意大利、沙特等重点国家,林洋不仅实现储能系统产品出海,更将系统设计、集成调试、运维保障等能力整体输出。2025年4月15日,林洋能源与意大利SVAM公司签署560MWh储能项目开发协议,该项目将采用林洋自研的液冷储能系统与智能调度平台,成为其践行"深度交付"理念的最新注脚。这种从"交货"到"交付"的全球化解决方案,展现出兼具本地响应速度与全球资源统筹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由制造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的新阶段,林洋能源用行动证明:储能的未来,不止于出厂,更在于落地。
林洋能源与瑞典Suntrade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04
结语
林洋能源全链条能力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自身构建起一座深护城河,更是为储能行业提供了一个“如何从制造型企业跃迁为解决方案型企业”的范本。”
在整个行业经历“去强配红利 + 国际化加速”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企业仍沉浸在堆料、拼价格的路径依赖中,却忽视了系统集成、智能协同、工程交付才是决定储能能否真正“跑起来”的核心变量。
而林洋所走出的,是一条真正面向场景、贯通软硬、深度融合工程与智能的复合型路径。从电芯自产、PACK制造,到系统控制平台构建,再到AI驱动的智能运维和海外本地化交付,林洋不仅在体系能力上完成闭环,更在效率与可靠性上不断拉开行业差距。
当行业逐渐意识到,储能的价值不再体现在设备堆叠和参数报表里,而是在场景落地后的稳定性、智能性与收益性时,才会真正明白:林洋能源这一路走来的“全链重构”,也许正是储能行业真正迈入高质量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