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华文:工业绿色微电网值得精耕细作

作者:王洁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发布时间:2025-04-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能源领域被置于关键位置,承担着主力军的重要角色。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工业绿色微电网将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又将肩负怎样的使命?在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华文表示,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要打破传统单一形态,遵循低碳化、电气化、多元化、多向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六化”路径,同时,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围绕“三高三低”的核心目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华文

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在熊华文看来,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关键和主战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显示,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总排放中占据显著比例,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熊华文强调,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能源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这一新型能源体系呈现出四大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新”:

首先是能源结构新。能源结构的变革涵盖供给侧与消费侧的双重转型。供给侧正经历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深刻转变。消费侧则呈现出以电气化为驱动、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新趋势。

其次是产业体系新。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以及数字化赋能共同构筑起新的产业体系。

再次是系统形态新。能源系统的运行形态正朝着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高效互动的方向演进。过去相对单一、供需脱节的系统,将被未来的供需互动、多能互补的新型系统形态所取代。

最后是治理体系新。体制机制、市场机制以及能源监管都将迎来新的变革。市场将在能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能源监管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然而,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进程中,也要面对一些能源系统的挑战,系统储调能力不足、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能源安全供应保障难度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偏低以及综合用能成本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熊华文强调,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正是应对这些挑战、推动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点

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出现,为解决传统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能源系统单一系统纵向延伸、自我平衡的特点不同,工业绿色微电网的核心在于实现多个能源品种的协同管理、优化运营、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从横向来看,工业绿色微电网推动多能互补;从纵向来看,它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并加强互联互通互济。

通过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可以实现“三高三低”的目标。“三高”指的是可再生能源比例高、系统可靠性高、系统综合效率高;“三低”指的是碳排放低、污染物排放低、用户综合用能成本低。“三高三低”的核心目标,共同指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需要遵循“六化”路径,即低碳化、电气化、多元化、多向化、数字化和市场化。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熊华文指出,微电网是以电为中心,但也应注意与其他能源品种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工业绿色微电网的未来之路

展望未来,熊华文对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前瞻性的思考:

一是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零碳园区建设的推进,为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央层面对于零碳园区的部署,核心在于能源的供给侧,包括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运用、绿电直供、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部署新型储能等。而这些举措最终都需要落地到以绿色微电网为支撑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载体上。熊华文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是需要妥善处理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关系。如何定义微电网的效益和价值,如何明确大电网与微电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在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完善,对于促进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三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避免“四重四轻”的倾向。即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重源轻网、重储轻荷、重硬件轻软件。熊华文强调,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关注后期的运行维护、配网的改造优化、需求侧响应以及软件系统的建设。

四是要推动绿色工业微电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如何体现工业微电网的价值和效益,如何激发其市场内在驱动力,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熊华文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将微电网这一新型能源主体纳入市场体系中,实现其效益最大化。

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任。熊华文表示,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前景广阔,值得业界在该领域深耕细作,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分享到:

关键字:微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