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市场>东北储能市场 返回

辽宁省工商联:紧抓机遇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作者:卜令伟 来源:友报 发布时间:2025-04-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辽宁省工商联提出,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了新型储能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要紧抓机遇,出台完善各类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规模化发展,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完善产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

要明确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路径,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薄弱环节。编制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图谱,包括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链布局、创新应用场景、质量安全管理和产业政策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加快出台完善产业、科技、金融、财税、能源等各类支持政策。推进各领域政策有机联动,加强新型储能产业相关政策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有效衔接。坚持安全有序发展,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制定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管理规范,积极指导新型储能企业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方案,提升企业员工的风险预警能力与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加快实现关键技术攻关

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能动双重作用。基于“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全气候、易回收”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技术研发。梳理我省新型储能及配套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整体技术创新情况,强优势创特色,攻弱项补短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等多种新型储能技术,以及原材料、储能电子元器件、储能集成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支持力度,明确技术创新奖励实施细则,推进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

搭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谋划创建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支持新型储能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支持新型储能企业主导或参与新型储能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协同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等问题。深化行业交流合作,举办辽宁储能产业大会,举办高层次展会、论坛等。加强新型储能人才引育,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推进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进一步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加快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合理布局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持探索独立储能、共享储能等商业运营模式。进一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探索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着力开发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从基础研究、试点示范到规模应用的转化,鼓励新型储能企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找准应用场景、加快应用示范。加强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科学遴选和配套政策精准供给,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最大程度发挥项目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