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鹏辉能源202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3.22亿元的数据披露后,市场质疑声四起——“盈利能力崩塌”“战略失焦”等标签被匆忙贴上。但若仅凭净利润下滑便断言公司基本面恶化,或许是对财报的片面解读。
数据背后的真相是:2024年鹏辉能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至79.61亿元,储能业务收入占比突破92.5%,全球市占率稳居前十(出货量约15GWh)。在锂电行业价格战惨烈(电芯均价年降29%)、全产业链盈利承压的背景下,这份“增收不增利”的答卷,恰恰折射出公司穿越周期、蓄力未来的战略定力。
本文将穿透利润表象,深度拆解业绩波动逻辑,还原一家储能龙头的真实价值底色。
01
归母扣非净利润分析
2024年鹏辉能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22亿元,2023年为0.58亿元,同比下降约3.8亿元。但这一变化,并不代表主营业务基本面崩塌,而是多重周期性因素和主动调整叠加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行业毛利率整体下滑(影响2.5亿元)
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2.79%,较2023年的16.5%下降3.7个百分点,较2022年亦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2023–2024年间锂离子电池行业爆发大规模价格战,产品均价下降超过20%。激烈的降价竞赛不仅压缩了单位产品毛利润,也使公司在提价后仍需随行就市。据Wind及InfoLink数据,2024年1月末至12月末,280Ah储能电芯均价由0.42元/Wh降至0.30元/Wh,降幅达到29%,远超同期碳酸锂价格23%的降幅(9.69万元/吨降至7.5万元/吨),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及成本向售价传导的滞后效应。从同比看,2023年由于成本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毛利率表现较好;而2024年在积极恢复产能和打通供应链的过程中,成本端出现阶段性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累计运营成本为79.27亿元,仍低于2022年82.90亿元的峰值,整体运营效率呈持续改善趋势。
结合收入上升可见,毛利率短期下降并非主营失速,而是公司重视长期技术与产能投入、优化供应链的结果,是转型期常见现象。
2023–2024年电池厂商毛利率对比
对比其他企业来看,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普遍不高,均处于2%–16%左右的区间。尽管鹏辉能源2024年毛利率由16.51%降至12.79%,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但其毛利率水平依然高于德赛电池、南都电源等同行,且与中创新航相近,位于行业中等偏上位置。因此,鹏辉能源当前毛利率水平符合行业整体走势,且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仍保持合理盈利能力,不构成基本面风险。
2. 资产减值及信用减值计提(影响1.5-2亿元)
2024年,鹏辉能源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12亿元及信用减值损失1.01亿元,合计影响当期利润约1.5–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由2023年的2.07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4.12亿元,且减值影响仍在持续。本轮减值主要源于行业环境变化下采取的财务审慎策略:一方面,对存货实施价格波动风险计提(应对原材料成本剧烈震荡);另一方面,动态调整客户信用评级,提高应收账款坏账拨备率。需要指出的是,此类减值主要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带来的阶段性影响,并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恶化。
从行业视角看,2024年锂电产业链普遍面临三重压力: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振幅超40%、储能市场需求增速回调至25%(较2023年下降18个百分点)、部分下游客户回款周期延长15-30天。据行业统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9家公司拟计提资产减值,具体涉及存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信用减值等方面的损失,且都预计将对2024年度经营业绩造成明显影响。
2024年头部企业集体开启减值计提潮:宁德时代计提资产减值准备93亿元,创行业单家最高纪录;亿纬锂能合并计提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3.17亿元;国轩高科计提资产减值11.65亿元;欣旺达同步计提信用减值与资产减值合计4.1亿元。鹏辉能源4.12亿元的存货减值占其年度营收5.2%,处于行业合理区间。此类集中减值实质是产业链价值重分配的会计映射,后续随着库存周期切换与账款回收机制完善,相关财务压力有望逐步释放。
3. 扩产及研发战略投入推高期间费用(影响0.5-1亿元)
2024年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4.34%、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2.21%,研发费用达3.84亿元,占营收4.83%。新增费用主要用于扩产项目建设,储能电芯、固态电池等技术布局。费用增长对净利润影响在0.5~1亿元区间。这些费用增长是为未来规模扩张和技术突破进行必要布局,并非无效开支。
•研发费用
从绝对值看,研发费用2024年3.84亿元,高于2023年的3.70亿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4.83%,与2022年(4.74%)持平。在行业中,该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公司持续强化技术研发。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新一代电池材料、固态电池以及装备自动化,未来产能释放将进一步体现研发红利。另外,公司无形资产(主要为自主知识产权)2024年达4.72亿元,比2022年增长19.5%,显示技术储备稳步积累。可以看到,公司正通过高比例投资为长远增长提供动力。
•财务费用与管理费用
费用增长可控、符合发展需求。2024年管理费用3.16亿元,高于2023年的2.54亿元,上升主要来自员工薪酬、体系升级等正常经营成本增加。管理费用率从2022年的2.39%提升至2024年的3.97%,反映公司扩大规模及强化管理体系;但相比行业均值仍属合理区间。财务费用0.61亿元(含利息净支出约0.71亿元),高于往年水平,主要系公司为建设新产线而增加融资规模。公司2024年有息负债增至33.19亿元,利率处于合理区间。截至2024年底,公司获得多项长期贷款和政府补贴,融资结构多元且成本可控。因此,所谓“财务费用失控”或“管理费用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公司各项费用增长皆在可预期的扩张和转型周期内。
•产能扩张符合市场需求。
2024年公司固定资产(主要为生产线及设备)达到54.16亿元,高于2023年的49.08亿元,反映正在进行积极的产能建设和升级。在手在建工程比例也由2023年的21.64%降至15.51%,说明部分新产能建设已进入投产阶段。此外,2024年存货(27.98亿元)略低于2023年峰值,表明产能释放逐步匹配订单需求,产销协同正在改善。
从收入趋势看,即便市场波动,生产利用率并未出现长期低迷。2024年收入回升15%(同比2023年),显示新投产能正在消化。而2022-2024年乘用车及储能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新增产能为未来持续扩大提供了支撑。综合看,鹏辉能源的产能扩张与公司业务增长规划相符,并非脱离实际;现阶段产能逐步投产后将进一步提高利用率。
结论:2024年扣非净利润下降,主要源于:
2024年,对鹏辉能源来说,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前夜。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行,同比跌去四成,储能锂电池的产品单价也被迫下调了25%。利润线被拉低,收入和毛利同步承压。与此同时,个别客户信用风险恶化,公司不得不计提更高的坏账准备,在财务报表上再添一道阴影。
但如果只看这些数字,或许会低估了鹏辉能源的韧性。主营业务仍在稳步推进,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6.5%,产能扩建项目也按计划推进。短期内,这些战略性支出确实压制了利润表现,但它们为下一轮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打下了基础。
核心盈利能力并未被根本性撼动。当行业供需关系回归平衡,鹏辉能源有望凭借扎实的基本盘和更强的技术储备,快速修复利润,迎来下一阶段的增长。
02
现金流分析
1. 经营现金流波动合理性
鹏辉能源2022–2024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约7.21亿元、4.15亿元和-2.44亿元2022年和2023年经营现金流均为正,2024年出现负值,主要由于公司大规模扩产项目导致回款周期延长。例如,2024年报告指出经营现金流净额-2.444亿元,主要原因是“大储项目增加,回款有所减慢”2023年经营现金流较上年减少42.38%,同样是因扩建产能导致垫支增多;2024年扩产节奏有所放缓,支出下降,经营现金流负值幅度相对2023年已有收窄(由-6.59亿元降至-2.44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存货与应收占比较高(2024年底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61.69%),也推迟了现金回笼,这在业内扩张期属正常现象。综上,经营现金流的波动符合扩产和应收周转变化规律。
2. 投资现金流:战略扩张支出
鹏辉能源近年投资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年约-12.39亿元,2023年-15.66亿元,2024年-8.64亿元)这反映公司加大资本支出、扩产升级的战略布局,而非盲目亏损。2023年投资净流出-15.66亿元,2024年虽仍为-8.64亿元,但同比减少44.8%,显示扩产步伐已见放缓。公司2023年财报说明“本期因扩产需要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增加”;2024年报告也指出,主要是大储项目增加,回款有所减慢造成。 换言之,近年来的投资支出是为了提高产能和技术竞争力,属于合理的资本投入。从绝对数看,2024年投资支出虽仍高达19.70亿元,但作为新能源企业的持续扩张需求,此投资规模在行业内具有相当合理性,并为未来业绩改善奠定基础。
3. 筹资现金流变化非资金链紧张信号
鹏辉能源2022–2024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06亿元、22.66亿元和3.34亿元2023年筹资现金流净额骤增至22.66亿元,主要来自定向增发筹资及新增贷款2024年则恢复正常(仅3.34亿元),主要是此前大额增发募集资金后无类似规模融资所致报告特别指出,2024年筹资现金流净额33,449.82万元,同比下降85.24%,原因是“上年公司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所致”也就是说,筹资现金流的波动源于融资策略的阶段性调整,而非公司运营出现资金链危机。事实上,2024年虽然外部融资规模缩小,但公司同时加大了长期债务偿还(偿付债务15.05亿元),优化了负债结构。筹资现金流回落反映的是前期融资储备的消化和债务偿还安排,而非资金缺口。
4. 货币资金与短期偿债能力
截至2024年末,鹏辉能源货币资金余额16.46亿元,较2023年22.41亿元下降26.6%,但仍处于高位;同期短期借款余额15.04亿元。可见,货币资金已基本覆盖了所有短期借款,现金流动性充裕。此外,公司2024年末流动比率约0.98,反映流动资产接近覆盖流动负债;速动比率0.66虽偏低,但主要受存货占比较高影响。综合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对比分析,鹏辉能源短期偿债能力良好,并无资金链紧张迹象。换言之,公司留存了充足的现金及等价物来应对即期债务,流动性风险可控。
03
业务分析
过去几年,鹏辉能源完成了从单一电池供应商到多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公司已形成覆盖储能、动力电池、消费电子和轻型动力四大领域的完整产品线。
动力电池方面,鹏辉能源聚焦物流车、低速车和轻混车市场;消费电子领域,产品主要应用于TWS耳机和电子烟;轻型动力领域则布局两轮车、换电及共享电池解决方案。
其中,储能业务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2024年,鹏辉能源储能出货量约15GWh,位列全球储能电芯出货前十(参考InfoLink与SNE数据)。储能收入占比已提升至92.5%,对公司整体业绩形成压倒性支撑。产品覆盖家用储能、大型储能、通信储能与便携式储能四大应用场景,具备高循环次数与优异安全性能,形成了从电芯到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体系。
在市场拓展上,鹏辉能源持续深化与头部客户的合作。家用及便携式储能领域,公司已与阳光电源、固德威、三晶、德业股份、正浩、公牛等建立长期关系;大型储能方面,合作伙伴包括三峡电能、中节能、天合光能和电工时代;通信储能领域则与中国铁塔、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客户保持稳定合作。2024年,公司进一步加速海外布局,与加拿大Discover能源签订5.1GWh长单,打开北美市场。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鹏辉能源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钠离子电池方向,公司实现了聚阴离子体系能量密度提升21%,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层状氧化物体系则实现了-20℃到50℃范围内的稳定充放电,能量密度达150Wh/kg,适用于启停电源与轻型动力等场景。公司通过控股成都佰思格(持股6.8%),在硬碳负极材料领域提前布局,进一步夯实了钠电池的成本优势。
凭借更具性价比的钠电技术,鹏辉能源在未来有望在储能与轻型动力市场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24年8月28日,鹏辉能源发布了其第一代固态电池。根据公司规划,到2025年,通过采用更高比例的硅基负极材料,该款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提升至300Wh/kg以上。目前,鹏辉能源已制定明确的研发生产计划:将在2025年启动中试研发并开展小规模生产,随后于2026年正式建立产线,实现批量生产目标。这一技术路线展现了公司在高能量密度电池领域的持续突破。
2.技术积累深厚,前沿技术持续突破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鹏辉能源已拥有270余项专利,并与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公司在长循环寿命、高能效铁锂、钠离子、高功率UPS及全极耳大圆柱等多项前沿电池技术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其中,自主研发的LTSC铁锂大圆柱(40135)在-20℃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1%,循环寿命超2000次,广泛应用于两轮车、便携式储能及家用储能领域。
3.多基地布局支撑产能扩张,紧贴应用场景
随着储能市场加速放量,鹏辉能源正通过差异化产能布局,提升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响应能力。公司目前已在广州、珠海、河南、常州等地布局多功能制造基地。
广州基地专注于3C数码产品市场,珠海基地聚焦软包与铝壳电池,河南基地支持标准化储能与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制造,常州基地则面向大储市场,开发高容量储能电芯及系统。通过前端精准定位与后端快速响应,鹏辉能源实现了灵活、高效的交付能力,覆盖消费电子、动力与储能全领域。
除了现有基地,鹏辉能源也在加码未来产能布局。公司将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高新区投资建设两大项目:年产10GWh的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项目,以及年产1GWh的半固态电池项目,总投资额达23亿元人民币。其中,储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18亿元,半固态电池项目投资约5亿元。
新项目的落地,是鹏辉能源在储能与先进电池技术领域战略深化的关键一步。作为国内动力与储能电池的主流企业之一,自2011年切入储能领域以来,鹏辉能源凭借在电芯材料、电池结构、制造工艺上的技术积累,已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根据计划,储能电芯项目将于2025年10月实现投产;半固态电池项目则预计2025年5月开工,2026年7月投产。两大项目紧密衔接,展现出公司对未来市场增长的积极预判与快速执行力,也为鹏辉能源在下一轮行业竞争中夯实产能基础。
04
展望未来
尽管2024年面临多重挑战,鹏辉能源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推进调整和优化。产能释放、产品迭代、成本控制,这些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因素正在一点点落地。周期不会永远向下,行业也不会停步等待。公司相信,当机会重新出现时,它已经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