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136号文的实施标志着储能行业从“政策附庸”转向“市场主角”,迈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收益和安全将成未来储能产业竞争的优先级要素。
在此背景下,储能招投标市场也在发生显著变化,2025年以来,央国企陆续开标的2025年储能系统集采,大幅抬高招标门槛;另外在安全领域,多个“最严标准”相继出台,这些变化正在推动储能行业进入更加激烈的洗牌期。
储能招标门槛朝四个方向大幅抬高
近年来,随着储能市场急剧扩张,低价竞争、市场失速等问题凸显,部分企业为获取订单采取低价策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在此背景下,储能招标市场门槛不断提高成为大势所趋,2025年,招标门槛进一步提高,呈现4个变化。
第一,技术指标“内卷化”,全栈自研成市场“敲门砖”。
此前,储能招标规则中多要求投标人具备电池单体、PCS、EMS、BMS四项中1项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即可。
但2025年,市场上已经有对投标人具备多项核心产品自研能力的要求。
4月16日,鹤壁豫能综合能源6MW/18MWh储能项目电化学储能集成系统采购明确要求投标人应具有314Ah电芯(或电池单体)、电池模块(或电池模组)、BMS(储能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PCS(储能变流器)五项中,至少有三项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
此外,招标公告对产品认证报告及检测机构提出了严格要求。如PCS应具有 CNAS 或 CMA 认证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需同时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低电压穿越和高电压穿越测试报告。
目前市场上同时具备电池、PCS、EMS、BMS多项核心技术产品的自研能力的并不多,仅有一些头部企业具备,这说明,储能招投标市场对于技术指标的门槛要求大幅提高。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将全栈自研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质与业绩“高配化”。
2024年以来,央企主导的集采、框采陆续开标,对于企业的资质和业绩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其中,中电建2025-2026年度16GWh储能系统集采要求投标人近三年内具备储能系统集成业绩不少于1000MWh,同时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不低于100MWh的储能电站项目。
中国华能2025年度4GWh储能系统框采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投标人须同时满足具有累计不低于1.5GWh(磷酸铁锂电池)国内储能业绩;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项目容量不低于100MWh的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集成业绩等要求。
与此同时,投标采用电芯方面的业绩要求包括,2021年1月1日至今,储能电芯国内供货总容量不低于2GWh,且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不小于200MWh的电站供货业绩。
中核集团旗下中核汇能及新华发电2025-2026年度12GWh储能集中采购项目中,业绩要求则进一步提高。
投标人自2023年6月1日起,应具有至少2个单体项目容量为100MWh及以上,或1个单体项目容量200MWh及以上的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设备的投产运行业绩(至少包含电室/舱、BMS、PCS),且累计合同业绩不低于1GWh(至少包含电池室/舱、BMS、PCS,单个合同容量20MWh及以上)。
第三、为低质、劣质电池流入储能市场设置防火墙。
在极致安全观下,储能的“安全牌”几乎拥有一票否决权,作为核心设备的电池的可靠性、安全性无疑是设备采购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央企对于框采、集采规则的改变,将有效阻断劣质电池进入市场,梯次电池或者厂库存电池基本上无法进入大型招投标市场。
比如,中国电建16GWh储能系统框采要求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项目实际供货日期3个月以上,投标人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电池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
中广核新能源10.5GWh的储能系统框采同样提出要求“不接受梯次利用电池,不接受库存电池(生产日期大于90天),并委托第三方全程见证生产、组装及发运”。
3个月的生产到供货时间,不仅制约了企业用库存电池履行合约的行为,有效避免了过期、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也筛选了具备短时间内有规模化量产实力的企业。
第四、强调对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储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及盈利驱动因素,是决定其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核心要素。无论是项目的前期规划、建设部署,还是后期运营、维护,甚至项目退役,每个环节都对收益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业主来说,精细化管理能源和优化运营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因此,强调对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也逐渐成为招投标市场招标方一大重要诉求。
比如,中国电建16GWh储能系统框采要求“供货设备20年的运行期检修及维护工作”,20年的运维期,时间之长,为历年来招投标市场罕见,也意味着在20年的运营期内,储能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工作,包括电池的更换和修复。
“最严”安全标准相继出台
4月15日,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国标不仅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重大变革,还对储能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是技术升级,新国标中“内短路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促使电池系统在材料、结构、电子控制等多个维度进行革新。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技术原理、应用场景高度相似,这些技术创新可被借鉴到储能领域,提升储能电池的安全性。
其次,新国标提高了动力电池安全门槛,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而在储能领域,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已将高标准的安全要求融入产品研发之中。
还有,新国标的实施推动储能领域安全理念的转变,使安全从“附加优势”跃升为“核心竞争要素”。具备高安全性能的储能电池系统,将更受市场青睐,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
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发布《电化学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开出“划定禁区+强制淘汰+信息化管理”三剂猛药,直击储能行业高速扩张背后的安全沉疴。
禁区划定方面,方案明确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及易燃易爆区域建设储能电站;严禁1年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参与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提高储能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生产制造企业行业准入门槛。
强制淘汰方面,新规要求,2025年底前完成对现有电站的全覆盖检查,未达标者或将关停整改;2026年起新建电站需通过电池抽检、消防验收等硬指标。
方案提到,对电池本体及管理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的电化学储能实施关闭退出运行;对消防设施及管理不满足国家规定条件、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系统不完善、安全防范设施不健全、涉网安全管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立即实施升级改造,在升级改造完成前暂停运行。
信息化管理方面,方案要求推动电化学储能电站健全完善人员定位、安全监控、通讯联络、消防自动告警、爆炸自救等系统。力争到2026年底做到风险预警精准化、安全管理无纸化,以信息化管理提质增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这份被称为“最严安全令”的政策,划定了未来三年的行业生死线,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因未达标改造的成本太高,无异于再造一个电站。
无独有偶,4月21日,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年无锡市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适用于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规定了此产品的抽样方法、检验依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及复检。主要抽查内容为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单体、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模组。
华东、无锡不谋而合的新规,是136文之后,储能安全强监管的信号,将倒逼行业技术革新,加速市场出清,更将掀起万亿市场更加激烈的洗牌风暴。
影响:新一轮更激烈的洗牌潮已至
近两年,价格战、产能大规模扩张使得储能领域开启了残酷的“淘汰赛”,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关税大棒以及中国的强配储落幕,储能向市场化转向,储能领域的淘汰赛将进一步加速,安全将成为第一道关卡。
而今年以来,逐渐抬高的招标门槛、越来越严的安全标准将加剧新一轮淘汰赛的烈度。
储能招标门槛抬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储能系统的迫切需求。抬高门槛有助于确保招标产品的质量,防止企业打“价格战”,促进储能招投标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招标门槛抬高对储能电池厂提出了更高要求,考验其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项目经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储能企业可能会被“筛掉”,加速落后产能出清。行业竞争将从单纯的“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质量把控,提升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华东能源监管局在136号文之后率先提升储能安全标准,通过刚性安全标准、市场化激励与严厉监管三措并举,短期看,将倒逼储能行业从“速度优先、规模优先”、转向“安全与效益并重”,长期来看,这场安全革命正在为万亿市场修筑护城河。
安全标准提升,使低价竞争模式彻底失效,消防整改、设备升级等隐性成本将压缩利润空间,预计未来三年,一大批中小储能企业则因技术储备不足可能失去市场份额,最终推出市场。
另外,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市场格局将更加分化,头部电池企业将构建安全技术壁垒,系统集成商将聚焦AI算法与液冷系统专利布局,一些中小企业将转向户储、便携式储能等低门槛市场,逆境谋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多元化的业务领域,才能适应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