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已然明确,逐渐完善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为新型储能创造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2025年3月28日,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召开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暨新能源市场化改革政策专题研讨会。会议聚焦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文件(136号文)解读,分析研判新政对新能源和新型储能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的影响,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圆桌对话环节,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刘亚芳围绕136号文对储能行业影响同与会专家展开深入交流,观点如下:
136号文的出台,特别是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的环境下,政策对新型储能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利好,且发展态势会越来越好。
一是新型储能是新能源的“战略伙伴”,未来必定协同发展。国家政策已明确,2025年新增新能源上网规模至少达2亿千瓦。这意味着,电力系统在消纳新能源时,要正视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不确定性的客观属性。新型储能作为一类灵活调节资源,其能量灵活存储、释放的的特性,与新能源的客观属性完美匹配。在新能源大发展的情况下,其“伙伴”——新型储能也必然会发展,甚至应该发展得更快。
二是新型储能的“十八般武艺”最适合电力市场。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要与煤电、水电等其他能源在同一平台竞争。新能源发电也要依据电力市场价格波动找准最佳卖点,而利用储能设备按需释放相应的电力电量,并参与调频调压、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将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同时,电力市场越完善,新型储能盈利的机会就越多。所以新能源不仅必须配置新型储能,而且会要求质量更高、时长更长、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配置。
三是新型储能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实现碳减排。明年起,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相关举措,国家政策也已明确提出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因此所有工商业企业,甚至个人都有控碳义务。例如,无法上网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可以通过储能就地储存起来,用于自身的生产生活,从而增加绿电消费,减少碳排放,降低用能成本。所以,无论是从电的属性,还是碳的属性来看,新型储能都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降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