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荒漠中,全球最大“光伏海”正以每秒超过2000千瓦时的发电速度刷新纪录。这震撼的场景,仅是“十四五”清洁能源大基地规划中的一块拼图,折射出我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政策指引下的关键跃升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国家通过风光大基地建设、整县推进分布式试点、智能光伏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完成“破茧式”升级。自2013年起,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已连续稳居全球首位,新增总装机容量更是领跑世界。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伏总装机规模强势突破8亿千瓦大关,达到8.86亿千瓦,彰显出卓然出众的行业地位。
随着光伏产业迈入“平价上网2.0”时代,绿电交易市场持续扩容、光储融合模式也日趋成熟。但与此同时,消纳瓶颈、供应链波动等一系列“成长烦恼”接踵而至,正倒逼行业向柔性制造、智能运维等更为纵深的领域加速突破,以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及《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正式步入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市场化的崭新阶段,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塑的关键跨越。
不过,清洁能源基地自身所具备的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应用,以及占地面积大、地处偏远等特性,给并网、运维等环节带来诸多难题。与此同时,储能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也使得储能安全问题呈指数级增长,亟待有效解决。
如何破题?一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创新实践,探索行业破题之路
4月22日起,由央视网与能源央国企携手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装甲山河,碳路中国》在央视网开播。纪录片聚焦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实践,展现了能源央国企与华为数字能源通过技术协同,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探索。
在西藏山南地区 51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弱电网环境,在山东东营潮湿且盐雾结晶严重的深海区域,在库布其沙漠风沙肆虐、温差达 60摄氏度(零下20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条件下,以及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极寒之地,华为逆变器经受住了高海拔、高寒、高湿热及海洋等极端环境的严苛考验,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在新疆三塘湖,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携手华为数字能源落地先进的构网型储能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主动支撑电压、频率稳定,还可灵活实现并网与离网运行,从容应对突发状况。如今,当地新能源电力在电网中的占比已从40%大幅提升至60%。
在四川省甘孜州,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砻江公司”)与华为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依托华为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柯拉一期光伏电站量身打造从规划建设、维护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在维护方面,占地1600万平方米电站,单靠人力难以快速支撑起200多万块光伏组件的维检重任。与华为合作后,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华为智能IV诊断与无人机AI图像识别技术联动,提高定位组件及故障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此外,雅砻江公司与华为首创的智能运维驾驶舱系统,使故障设备定位时间减少30%以上。雅砻江公司还依托华为数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数百种技术指标,构建了电站发电效率评估系统,帮助工作人员清晰、快速地理清影响发电量的瓶颈点,以便对症下药,提升发电效率。在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助力下,柯拉一期光伏电站项目工程的“规—建—维—营”全流程效率显著提升。
在湖北中广核储能电站,华为智能组串式储能技术,使电站的充放电量增长了15%,系统效能得到显著优化。此外,得益于华为在大数据与模型算法上的优势,工作人员可以精准采集并识别电芯在充放电过程的曲线波动,实现对电池热失控的早期预警,大大增强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无论是运用构网型储能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还是从设计、选型、生产、制造、测试、交付等全流程出发,全方位保障储能安全;或是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光伏系统运营管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都切切实实地解决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储能安全、光伏电站运维难度这三大行业关键问题。长远看,更推动了能源电力系统从“被动适应”向“主动进化”转变,为项目投资保驾护航,降低运维难度,切实保障运维人员人身安全。
以实践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解决路径
依托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等核心技术,扎实推进产业创新与能源变革。截至2025年3月底,华为已助力客户累计生产绿电16081亿千瓦时,节约用电96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亿吨,相当于种植11亿棵树,以实际行动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助力。
当光伏产业褪去“规模扩张”的粗放外衣,穿上“智能安全”的创新铠甲,新型电力系统的全新方案正在能源版图上勾勒出清晰的进化路径。政策护航、技术攻坚、场景落地的三重逻辑下,一个兼具清洁性、智能性、韧性的能源未来,正加速到来。
这或许正是中国光伏在双碳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跟随式创新,而是定义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