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储能成为通讯赛道“新蓝海”?

作者:卢奇秀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智算中心业务的快速扩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均加速布局储能产业,结合通信行业特性与能源转型需求,储能正成为其业务拓展的新增长点。

在日前举办的储能展上,中国移动携旗下储能产品高调亮相。其子公司中移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能源”)一次性展出信息通信备储、风冷储能柜、浸没式储能柜、液冷集装箱、工商业用锂电池储能柜等30余款储能产品,展示出对储能布局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动向并非个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智算中心业务的快速扩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均加速布局储能产业,结合通信行业特性与能源转型需求,储能正成为其业务拓展的新增长点。

布局刚需 独具优势

通信运营商跨界造储能,意欲何为?随着通信运营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高耗电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电费成本持续攀升。“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耗成为必然选择。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面向数据中心推动配置新型储能,推动二者深度结合。随后,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共同发布文件,规定数据中心绿电消费占比需达80%以上。政策文件对数据中心的能源结构优化明确路径,储能成为其降本增效,应对监管的关键布局。

“尽管目前缺乏官方统一的数据中心能耗统计,但综合多方数据测算,2024年全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用电量在2000亿千瓦时左右。在AI技术快速普及的推动下,未来这一数字或攀升至4000亿千瓦时。”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总院院长杨军认为,数据中心绿色转型聚焦三大核心环节:节能技术、绿电消纳和储能系统建设。其中,储能技术作为链接可再生能源与数据中心供电系统之间的枢纽,要予以重点关注。当前,新能源并网主要挑战在于其输出功率的波动性——波形畸变、电压不稳对电网造成冲击。通过配储系统可将不稳定的新能源转化为具有稳定电压频率的“高质量电源”。“新能源+储能”的协同模式,能够有效平抑风光发电波动,使数据中心从传统电力负荷转变为具有灵活调节能力的功率节点。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电网稳定性,更是确保数据中心电力供应安全的刚需。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通信运营商在通信基站领域独具渠道资源优势,在通信和备用电源领域有丰富的技术沉淀和运行经验积累,随着政策层面大力推动和应用市场驱动需求日益凸显,通讯巨头纷纷看好储能新赛道,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出储能应用系列解决方案,一方面节约电费成本;另一方面满足自身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还能扩大延伸业务范围。

各有侧重 扩大探索

目前,通信板块在储能领域中占比5%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营商对储能需求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和铅酸蓄电池,以确保基站电力供应稳定,同时结合光伏、AI和新型储能技术,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通信企业布局方向来看,各有侧重:2023年12月,中国移动成立中移能源下场亲自造储能,突出场景化策略,针对极寒地区的通信站点建设,推出低温光储备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基站、汇聚机房等场景的盘活资源和电费降费需求,推出通信站点备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数据中心等场景的铅退锂进需求,推出浸没式UPS锂电产品,采用高倍率磷酸铁锂电芯和浸没式锂电技术,突破锂电进入数据中心等场景的安全限制;中国电信在AI+储能融合方面下功夫,推出“翼安能”电信级安全储能系统,通过对液体控温技术解决锂电池起火隐患,适配通信机房削峰填谷需求,提升能源利用率,做到省电降碳;中国联通与天能集团合作,在智能制造、“储能+智慧能源”、“数据中心+UPS”、零碳园区、国际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携手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与数字化、智能化协同融合发展。

“三大运营商在储能领域的差异化布局各具特色——中国移动设立专业储能公司开展跨行业探索,中国电信突出央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中国联通联合开发模式推进业务布局。”杨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当前通信运营商储能业务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在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先天优势,未来潜力巨大。随着5G和AI的深度融合,储能业务有望在运营商战略布局中实现从配套支撑到价值创造的跃升,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临挑战 标准引导

通信领域储能应用前景可期。宁德时代在今年3月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由于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较大且需要稳定电力,因此对于储能电池的质量要求较高,是未来优质的增量市场。从目前趋势看,数据中心配储的量也越来越大。”

但从实际应用来看,数据中心储能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亚洲目前最大的云计算基地——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为例,其配套的柴油发电机、不间断电源和铅酸电池等备用储能系统年利用率较低,存在闲置问题。亟需引导储能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储能系统向更高可靠性、更优经济性、更强能效和更绿色环保的产业化方向发力。”杨军指出,当前通讯运营商储能系统的主要矛盾在于现有产品难以满足行业在资本市场持续提升企业利润的要求,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构建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储能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通信运营商进入储能赛道的未来考验,在于打造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单纯依靠内部采购形成的业务规模,恐难以支撑储能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数据中心发生多起储能安全事故。在国内数据中心锂电储能使用尚处于探索初期,该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优势,但其高活性特性使得技术路线短路、安装损伤等都可能引发热失控风险。若不严格规范安装运输流程并及时更换隐患电池,恐带来火灾等严重事故。

杨军介绍,通信行业正制定新型储能建设的标准体系,规范从设备选型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技术要求,设备层面明确通信机房的高/低压系统、电池组、柴油发电机等关键设备实施的基础规范要求,系统层面对市电接入方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持续供电时长等关键参数作出明确规定,协同层面制定电源切换时间等关键指标,确保储能系统与通信基础设施的高可靠性协同。

分享到:

关键字:算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