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36号文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后,储能产业从“要我配”的强制阶段迈向“我要配”的市场化发展新纪元,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与变革。
一纸划时代文件,如惊雷炸响,改写行业铁律!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
两部门掷出136号文这一重磅“棋子”,明确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其势如破竹,既以雷霆之力斩断了强制配储的行政枷锁,让产业发展挣脱束缚;又似开启新纪元的号角,奏响了储能市场化竞逐的雄浑乐章。这场自上而下、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引发中国储能产业翻天覆地、深度重构的壮阔巨变!
这一政策调整,在储能行业掀起了波澜,引发了业内对于储能市场未来走向的广泛讨论:强配储取消后,储能是否才能进入真正的市场化发展?
强配储时代落幕
梳理“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脉络,其起源于国家对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首次提出弃光率控制在5%左右的目标,95%的新能源利用率考核红线,使得储能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选择。此后,国家层面多项政策鼓励送端地区优化电源配置,各地政府与电网在此基础上,对储能配置规模、时长等提出明确要求。随着新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其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点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挑战,多地“一刀切”地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甚至在工商业、户用侧也推行强配政策。
然而,政策推行过程中的矛盾逐渐显现。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科学、按需建设储能。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为解绑新能源强制配储释放政策空间,上海、广西等地迅速调整政策。
在强配政策刺激下,新型储能产业虽迅猛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过去数年,近30个省(区、市)纷纷出台新能源强制储能政策,在推动储能装机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储能的发展仅集中在发电侧的同事,发电侧企业普遍反映,强配储能带来成本压力,部分项目存在“一配了之、以次充好、配而不用”的现象,新能源强配储能的合理性饱受诟病。而电网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则根本很难进入真正的市场。
市场化机遇初现
136号文发布后,储能市场需求在不同应用场景出现分化。中信证券研究部电池与能源管理行业分析师吴威辰认为,“取消强制配储之后,我觉得才是真正到了一个市场化的阶段。”
随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格局和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用电负荷冬夏双峰特征日益明显。受电能消费比重上升、煤电发展空间受限及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等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呈现阶段性趋紧态势,亟需探索建立供电保障兜底机制,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独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新兴业态在现货市场环境下,获得良好发展条件和广阔发展空间,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
华能投资研究发展部研究总监党政表示,“136号文用了有效市场的方式去解决,因为新能源强配储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好解决,就交给市场解决;但是136号文还有一个‘机制定价’,我觉得这体现了‘有为政府’。如果我们的文件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匹配,这样子的文件在未来的执行中一定会有效地助力我们这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要我配”到“我要配”,是新型储能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背景下,新型储能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业内认为,对储能的需求是刚性的,一直在那里。碳中和会持续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会持续提升,电网波动性越来越大,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和平衡手段。
上海天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栋认为,“独立储能的收益从早期的容量租赁、调峰辅助服务,到现在的电力现货交易、调峰,甚至刚刚大家提到的其他服务辅助,包括备用、爬坡、黑启、容量补偿机制的引入,这些机制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收入,也会带动整个独立储能的收益。独立储能收益会从短期靠补偿走向长期靠市场的特点,也会慢慢形成相对比较清晰的未来的收益模式,以电能量交易、现货交易、容量补偿、调频辅助服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部分省份可能在现货市场开放前夕还继续叠加一些调峰辅助服务和容量租赁。”
三峡资本投资经理李庚浩提出,“未来像它提到的机制电量也会进一步减少,机制电价也会进一步下降,新能源电价下降依然是大势所趋。”
从政策到市场自主选择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文件表示,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的关键作用。储能要真正发挥价值,需构建好用、能用、易用的系统。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后,各地在储能产业发展上拥有更多自主权,真正做到了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定制。
党政认为,储能的角色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强制配储,到如今的系统参与者。一个产业的发展,靠市场驱动,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的。通过不断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模式,建立了储能等经营主体的市场盈利机制,明确入市规则,技术条件和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低价竞争策略已难以持续,储能行业正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价值创造”转变。吴威辰表示,“今后大家要全部参与市场,谁在市场里面能去赚钱、哪些产品能赚钱,它就是一个好的产品,就不是说我之前是强制配,我每天要跟电网讨论我究竟是调度一次还是调度两次、究竟能不能调度,我觉得今后如果大家全进市场之后,肯定还是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价。今后整个大的电力交易市场是类似于现在的股票交易市场,大家更多的是到里面做博弈,大家到里面做高抛低吸,我们每天做的是预测、量化模型、拟合、出清等等事情。”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研发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电力市场体系和机制,明确市场真实需求,加大在新型电池技术(如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尽管短期内行业面临调整与阵痛,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电力机制改革深入,市场将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倒逼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实现发展。储能产业有望在市场的洗礼下,真正成熟壮大,为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发挥更大作用。
李庚浩表示,“取消强配储,长期来看一定对于储能行业是更有意义的发展。因为从长远来看,整个储能行业也会从政策的强制性驱动转向真正的价值形驱动。储能如果能参与到现货交易或者参与到辅助服务、容量电价等等,对我整个收益提供支撑的话,我相信未来这也是储能行业发展重要的逻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