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返回

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打造海南省首个市场化零碳园区标杆,引领零碳发展新路径

作者:赵芸 李昕茹 来源:环境经济 发布时间:2025-05-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清晨,光伏车棚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新能源环卫作业车、绿化养护车等穿梭于如洗碧空下,与光伏板凳、智慧路灯等颇具赛博科技感的设施相得益彰,园区中央的智慧大屏上,正实时跳动着碳排放数据——走进湖北联投东湖高新集团打造的海南省首个市场化零碳园区,一个科技与双碳深度融合的“未来样板”跃入眼帘。

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零碳园区示范建设”,我国零碳园区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期。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2023年白皮书及各省“十四五”生态规划目标综合测算,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200个零碳园区进入规划或建设阶段,但市场化运营且实现全周期碳管理的项目不足10%。在此背景下,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凭借“规划先行、技术赋能、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荣获海口国家高新区“零碳创建试点项目”,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板。

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零碳发展科学路径

零碳园区是指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突出导向,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智慧能源综合管理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应用为支撑,通过调结构、推技术、强管理等各种手段的有效组合,最终实现园区碳排放逐渐趋近于零的园区发展新模式。

但零碳园区目前在全国并没有完整的成体系的园区可参考,海南省更是没有先例。“零碳园区不仅是技术集成,更是系统性工程。”东湖高新集团创新研究院余思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联合高校,攻克了能源规划、碳中和路径、碳核算模型的关键难题,让园区从设计之初就嵌入零碳基因。”

据悉,东湖高新集团依托30余年园区运营经验,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能源-经济-环境”耦合模型研究,对园区低碳转型路径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科学规划,并成功编制出《零碳园区规划手册》,率先构建起行业标准体系,为零碳园区建设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

技术赋能全场景,低碳实践成果显著

在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一期810kW分布式光伏设施遍布屋顶、车棚、墙面、路面,年均可提供101.7万千瓦时零碳电力,减排二氧化碳460吨;结合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光伏发电+储能供电的模式,让园区在阴雨天也能稳定供能;同时,15个智能充电站,每年可提供13.8万千瓦时绿电,替代燃油车减排153.4吨二氧化碳......

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项目负责人郑玉华介绍:“园区从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建造、智慧运营等多个方面实现节能减排。在清洁能源方面,已和大唐电力签订协议购买‘绿电’,在项目建设中,我们还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道路‘永临结合’等举措,减少固废垃圾的产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未来,园区还将规划2.172MW分布式光伏设及150kW/300k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并采用辐射降温涂料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减少室内空调能耗,同时加设150个充电桩,推动绿色交通普及。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年贡献绿电260万千瓦时,减排量达1176吨,成为海南省智慧能源应用的标杆。

智慧平台驱动,碳管理生态圈雏形初现

“海口生物城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减排,更在于带动产业链的升级。”余思杨说,东湖高新自主研发的“双碳智慧管理平台”覆盖碳排放核算、减排路径规划、碳足迹认证等全流程,为园区企业提供精细化碳管理服务。

平台可动态监测能源使用效率,助力企业制定科学减排计划,并将降碳效应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园区-企业-产品”多维减碳生态。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透露:“入驻后,我们的产品碳标签认证效率将大幅提升,进一步打开绿色市场。”

此外,园区还计划接入海南省碳普惠平台,园企员工通过步行、骑行等低碳行为可兑换积分,用于兑换充电优惠或园区服务。“我们希望让减碳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郑玉华表示。

当技术、产业与企业参与形成闭环,海口生物城的经验已不再局限于海南一隅,而是为全国零碳园区建设铺就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根据规划,东湖高新集团还将以海口生物城为起点,在华中、长三角等地复制零碳园区经验,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碳中和贷”,解决中小企业技改资金难题。这种“技术+金融+政策”的模式,将为全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成为产业园区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园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