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500千瓦红线划定!宁波新政让储能项目戴上“紧箍咒”

作者:刘亚珍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支撑技术,正迎来政策红利窗口期。浙江宁波近日发布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工作指南(试行)》,犹如投入能源转型深水区的一枚石子,激荡出产业创新与制度突破的层层涟漪。

这份被业界誉为“宁波方案”的政策文本,不仅为储能电站装上了安全与效率的“双保险”,更以精细化治理思维勾勒出未来能源变革的清晰路径,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在储能产业狂飙突进的浪潮中,安全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宁波首创的“电站+设施”分类管理体系,恰似为不同体量的储能项目量身定制了安全铠甲:功率超500千瓦且容量达500千瓦时的项目被纳入电站管理范畴,必须通过消防验收方可投运;小型项目则需经第三方消防评估并备案。这种“抓大不放小”的监管智慧,既守住了大型电站的本质安全底线,又避免了用管理大型项目的尺子去丈量分布式储能,实现了安全监管的精准适配。

针对5兆瓦以上项目强制要求的24小时值守制度和每半年一次的应急演练规定,构建起从风险预防到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屏障,为行业树立了“安全是发展的生命线”的鲜明导向。 

针对工商业用户自建储能项目,政策明确其作为内部配电设施的定位,既严禁向电网反向送电以保障大电网安全,又预留了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的空间。特别是对充放电功率超500千瓦的项目,强制配备远程监控系统和专职运行负责人的要求”,实现了安全责任的可追溯。

在产业培育层面,宁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相较于北京聚焦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攻关、上海力推独立储能电站与用户侧场景融合、广东用财政补贴撬动市场的路径,宁波选择深耕“技术-场景-循环”的创新闭环。

依托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厚积淀,政策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纳入规范管理,推动储能系统与智能微网、车网互动等场景深度融合。这种立体化布局,与宁波“十四五”规划中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形成完美共振。当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焕发“第二春”,当智能微网与车网互动构建起能源互联的新生态,宁波正在书写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的产业新篇。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中,宁波新政与上海、江苏等地的政策形成了错位发展的协奏曲。上海强调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宁波则通过备案制和并网规范为项目接入提供清晰路径;江苏侧重分布式储能聚合管理,宁波在用户侧管理细节上精耕细作。这种差异化布局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推动长三角加速形成“上海研发-苏浙制造-全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催生出“1+1+1>3”的聚合效应。

具体原文如下:


分享到:

关键字:电化学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