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宣布,“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科工”)旗下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工股份”)是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这是2023年度1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之一,也是当年能源央企仅有的2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之一。
华电科工用一张获奖证书回应外界对其战略转型的关切。华电科工的前身是原水利电力部电力机械制造局,1993年成立华电机械总公司,实现从国家部委司局级单位向企业化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2004年,该公司更名为“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从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公司转型;2015年,该公司正式改用现名,开启从工程公司向科技创新型平台企业的进阶。
但战略转型并非易事,它考验着公司掌舵者推动变革的魄力与智慧,以及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华电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刚平介绍,华电科工在转型中坚持先立后破、双擎驱动,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动能的必由之路,把资本运营驱动作为增强核心功能、实现换道超车和快速做大的重要策略。凭借在境外投资运营的优质电站项目,该公司转型十年来营收规模翻番,利润从2亿元左右增长到如今的近20亿元,为科技创新和战新产业布局提供“安全垫”。
具体到科技创新领域,华电科工以2023年入选“科改企业”为契机,对内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在改革中激活创新动能;对外构建创新联合体,投资硬科技项目,在融合中拓展创新版图。
当前,工程行业凛冬已至,华电科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战略转型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盘活存量
央企体系内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老牌科研院所,以中国石化石科院、中核集团旗下核动力院等为代表;二是新成立或新收购企业,以国家电投旗下国氢科技、招商局集团旗下凯赛生物等为代表;三是转型类企业,华电科工就属于这一类。
与另外两类相比,转型类企业往往面临着盘活存量的特殊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转型升级,真正增强企业内生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大家换一种活法,更有获得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彭刚平说。
他介绍,2023年华电科工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后,强化集团总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功能,立足集团公司“五个平台”功能定位,确立了氢能、储能、生物质能、CCUS等九大战新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旗下各板块转型升级,并在战略实施层面制定了原创成果突破、中试平台推进、人才梯队聚集、应用场景建设、激励考核登高五大行动。转型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撑。华电科工将目光投向旗下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机械院”)。华电机械院是一家创始于1956年的老牌科研院所,在能源设备研发领域具有一定基础。然而,在事业单位转企以后,该公司一度淡化传统的科研优势,转而承揽工程建设项目。华电科工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樊春艳透露,2024年下半年,华电科工对华电机械院提出战略回归的要求,希望其将资源重新配置于科研领域,为华电科工的九大战新产业提供策应和支持。华电科工相应地降低了对华电机械院的利润考核要求。“我们从集团层面促进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转型。”
转型需要雄厚的制造基础。武汉华电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华电”)是华电科工旗下一家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高端钢结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目前主要布局火电锅炉等夕阳产业和风电塔筒、光伏支架等低端内卷的战新产业领域。华电科工产业创新与战略发展部主任林金虎表示,华电科工正在考虑引导武汉华电调整战略,发挥制造优势,尝试在CCUS、氢氨醇等战新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开辟“第二曲线”。转型需要相关的配套保障。华电科工物资分公司最初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主要负责为中国华电及其他发电央企的火电厂供煤,但该公司在此领域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华电科工对其进行战略调整,将其转为内部物资采购管理平台。同时,该公司还被赋予了一项新任务——研究氢氨醇的市场销售,包括国际市场的运输与销售。
对于重点布局的氢能产业,华电科工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林金虎介绍,一方面,华电科工确定了氢能产业链建设的重点单位,在早年配套煤化工产业设立的灰氢事业部基础上成立氢能事业部,负责牵头氢能产业发展,同时将华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调整为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另一方面,华电科工站在集团高度对旗下各板块重复建设、内卷竞争等问题予以处理,统筹协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还会对一些既无优势也非战略的产业板块进行降级或退出处理,确保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集中优势力量主攻九大战新产业。”林金虎说。
重塑体系
战略转型不只是存量资产的“物理”腾挪,更需要通过体系重构来实现脱胎换骨的“化学”效应。
华电科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目前华电科工运行的是二级研发体系,即科技信息部负责统筹管理科技工作,各分子公司根据总部要求负责具体的研发工作。华电科工二级研发体系是中国华电三级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电科工现为中国华电主要的4个科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华电开展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
“科技信息部在华电科工早已有之。”华电科工科技信息部主任胡永锋说,近两年来,该部门既要负责公司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还要牵头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
产业创新领域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同步推开。华电科工企业管理与法律事务部主任贾丽表示,近年来,华电科工围绕九大战新产业培育孵化,“一业一策”研究平台建设方案,以全资设立、战略收购、参股投资和产业联盟等多元化方式搭建9大专业平台,形成独立运营、协同共享的发展模式。提级管控氢能事业部,自主成立储能、生物质能专业分公司、醇氨事业部,改制华电碳能、华科数智,独立开展CCUS、数智化与机器人业务。培育华电蓝科、深圳通用氢能、华科储能、华科生物质能等“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7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启航企业”1家。
华电科工在调整组织架构的同时,将加大科技要素投入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是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胡永锋介绍,2024年,华电科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5.86%。经费来源上,主要有国家重大专项投入、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中国华电资金投入以及华电科工企业自筹等。“公司下一步可能会考虑发挥资本市场的助力。”
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华电科工人力资源部主任白永锋表示,人才培养方面,该公司设置了首席科技专家、资深科技专家、高级科技专家3个级别,3类专家合计不超过100人,公司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每年对其进行考评和动态调整。同时,华电科工采取了股权激励、岗位分红、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多种中长期激励工具。人才引进方面,该公司以九大战新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具有研发背景的技术人员。该公司还加强柔性引才用才,柔性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33名能源领域知名学者和资深专家加入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在产业发展、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带动公司产业领军人才、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队伍建设。
再次是加大重点项目攻关。2024年,华电科工在研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1项,牵头立项氢能领域国家部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计划,中标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完成高端金属材料方向攻关任务,入围4个国务院国资委LHT项目。
最后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国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这里面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中试。华电科工正在努力打造6个中试平台,希望把这个环节做强做优。”胡永锋透露,华电科工已成功启用了全国首个多场景熔盐储热试验平台,另外5个中试平台也将陆续下线。
对于转型中的企业而言,打胜仗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意义重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坚定了我们战略转型的信心。‘十五五’期间我们还会将‘重大成果产出’作为科技创新规划的一个重点方向去策划、去布局、去落实。”胡永锋说。
拓展版图
在中国,核能、石油央企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却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工程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分立的格局,这使得电力行业构建创新联合体的意愿更为迫切。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是华电科工向外借力、推动转型的重要举措。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就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典型案例。该项目由中国三峡集团牵头,科工股份等9家央企、民企和高校共同参与。“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抱团攻关’。”胡永锋介绍,华电科工在海上风电发展初期,借鉴欧洲过渡段单桩设计理念,与国外头部设计咨询公司RAMBOLL联合,开展海上风电基础技术合作。在研发过程中,联合天津大学成立“海上风电结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开展“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施工”“风机分体式安装”“深水区导管架基础施工”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华勘院等行业一流设计团队组成创新联合体,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研发成果向复杂海域海况应用场景拓展,推动成果应用规模积累和迭代升级。
华电科工参建的盐城国能大丰 H5# 海上风电场工程
如今,华电科工又将创新联合体应用于其他战新产业领域。例如,该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设立机器人国重实验室华电分室;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全国首个多场景熔盐储热试验平台;等等。
除了打造创新联合体,华电科工还以资本为纽带,拓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版图。
在氢能领域,华电科工开展科技研发、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业务,掌握了大功率碱性电解水制氢和PEM电解水制氢系统等核心装备,建设了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
但华电科工并不满足于此。樊春艳介绍,该公司战略性收购了深圳通用氢能,注入强协同的优质资源,打造专业化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第一家气体扩散层批量化制造企业,深圳通用氢能致力于关键材料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等的研发与批量化制造,其产品主要解决氢燃料电池和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通过关键材料的降本增效助力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气体扩散层的中国市场至今仍以国际巨头为主导,我们希望为深圳通用氢能逐步提升市场份额担当耐心资本。”此外,华电科工还灵活应用参股的方式布局战新产业。例如,华电科工参股了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南方电网牵头,联合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12家龙头企业合资设立,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这是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