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图片新闻 返回

Two in One!“宁王”又甩王炸,大储系统颠覆传统架构成“势”

作者:吴涛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宁王”又甩出王炸,震动储能界。

5月7日,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发布TENER Stack,这是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其在系统容量、部署灵活性、安全性与运输效率等维度均实现突破。

该款产品最大的亮点是,为满足全球多国36吨的陆运法定限重要求,宁德时代开发了“Two in One”模块化设计,采用创新的“上下堆叠积木式结构”,将系统拆分为两个模块,将每个半高箱的重量严格控制在36吨以下,确保符合全球99%市场的运输法规,同时,最多可节省35%的运输成本。

据宁德时代介绍,TENER Stack在独创的分体结构设计之下,搭载了高能量密度电芯与五年零衰减技术,实现了单柜9MWh的容量,相比传统20英尺储能系统,能量密度提升50%,体积利用率提升45%。


看到“Two in One”,很容易联想到“ALL in One”。

2020年,工商储龙头奇点能源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并采用“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将长寿命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高性能变流系统PCS、主动安全系统和高效热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机柜,形成一体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块产品eBlock。

每个能量块都具备能量存储和交直流功率变换的能力,并可通过多机并联实现储能电站的弹性扩容和积木式搭建,定义了工商储集成新标准,成为此后,工商储系统架构设计的主流范式。

同样作为电芯和大储系统的顶流,宁德时代创新的“Two in One”能否引领大储系统集成架构的新标准值得期待。

但是,从去年以来市场上推出的大储系统新品来看,突破传统架构已经成为趋势。

在降本增效的需求下,大储系统持续向更高容量迭代,但是,储能集装箱普遍采用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在20尺集装箱下,能容纳的电芯数量有限,如何大储系统做到更高容量,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将电芯容量做大,通过大容量电芯减少结构件数量,降本的同时也可实现系统容量的同步升级。

于是,以314Ah+5MWh的产品组合成为目前储能市场的主流选择,另外,市场上也陆续出现560Ah、587Ah、625Ah、688Ah等容量的20尺储能集装箱,系统容量不断向5MWh、6MWh、7MWh,8MWh甚至是10MWh的突破。

当电芯越来越大成为趋势,解锁容量更大的系统架构和集成模式成为行业正在探索的又一个新方向,2024年以来,一些企业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

2024年底,海辰储能突破固有的产品思维模式,提出将PACK作为基础产品平台的概念,将Pack之外的模块配置在了20尺集装箱之外,通过解耦系统功能模块,将电、热、控制、消防、功率等强耦合关系转变为弱耦合关系,从而解锁储能电站新形态。

在这种解耦的形态下,可以通过柔性配置不同数量的 ∞Pack 实现 7MWh+,乃至 8MWh+系统产品,在客户需求改变的时候,可以像堆乐高一般的增配相应的功能模块,大幅降低产品的设计和采购成本。


今年的2月,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Fluence Energy宣布推出全新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系统Smartstack™,颠覆了现有储能系统集成设计理念,是行业从“固定集成”向灵活组装的一次大胆尝试。

该储能系统Smartstack采用314Ah储能电芯,可实现高达7.5MWh 的存储容量。架构设计摆脱了行业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将系统拆分为更易于运输的重量和尺寸单元。

具体来看,Fluence Smartstack分为Smart Skid和Smart Pods两部分,实现了电池柜与3S系统的分离,跳脱了主流储能柜电池+3S集成在单柜内的设计。

其中,Smart Pods为模块化独立的电池舱,仅包含电池模组、局部BMS传感器及基础温控单元,可支持不同供应商的电池。

而Smart Skid电气控制舱,集中部署3S核心设备,集成了冷却系统、消防装置、线缆等,融和了智控和监控系统,负责能量转换、调度与安全控制,可与电池舱连接,以实现快速安装和预测性维护,而无需停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大企业的方案都强调了模块化概念,都可通过增加电池模块、PACK,或兼容不同电池从而实现更长的储能时长。


3月,楚能新能源全新一代472Ah大容量储能电芯,搭载472Ah电芯的CORNEX M6系列储能预制舱涵盖了四款针对不同需求而设计的产品矩阵,最高可拓展为2000V平台、20尺单舱7.06MWh的旗舰版本。

这其中的奥秘是凭借横纵成簇的创新设计,楚能新能源实现一款产品、四种方案的市场布局,大幅降低产线调整成本的同时,可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储能解决方案。

以2000V - 6.28MWh系统而言,针对未来2000V高压平台的发展趋势,由40个插箱组成的1500V平台6.28MWh系统方案可快速完成切换。无需改变电芯数量或整体布局,将成簇方式由纵向调整为横向,串并方式变为8P520S。每排5个电池插箱组成一个电池簇,单簇串联的电芯数量提升1/4至520个,标称电压随之提升25%,达到1664V,满足客户对高压平台的需求。

上述各家企业突破大储系统20尺传统架构的出发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实现能量与效率的提升,实现差异化竞争,但这样的探索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有观点认为宁德时代的堆叠式设计存在散热问题,大量储能单元堆叠易积热,影响电池性能与寿命,甚至可能引发热失控,需额外配置复杂散热系统,增加成本。

同时,还包括维护不便,故障单元拆卸替换困难,可能需停机,影响系统运行。

大储系统容量大的终点在哪?设计架构该不该走向统一?随着行业竞争的深入,最终将由市场决定。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