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1月11日,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开幕之际,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了《2024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报告强调,当前十年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成就对于本世纪能否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至关重要。报告提出的1.5℃情景详细阐述了一条至2050年实现1.5℃目标的可行路径,强调电气化和能效提升作为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并通过可再生能源、清洁氢能以及可持续生物质能的利用来达成这一目标。该报告为各国政府在制定能源转型策略时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旨在更有效地将能源规划与气候政策相协调,并引导相关投资。
报告指出,尽管2023年电力行业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但进展在地理分布上并不均衡,其他行业和替代能源载体的发展也较为缓慢。为了实现1.5℃的气候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CO2)净零排放,这需要对全球能源系统进行系统性变革。尽管世界各国在2023年迪拜举行的COP28会议上作出了承诺,同时G20和G7也推出了新的倡议,但是,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却并未如期展开。化石燃料仍旧在主要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可能性每年都在减少。
图1 2015年和2022年G20国家按能源类型划分的总一次能源供应[1]
在可再生能源的新增产能和投资领域,各国高层政治声明与其实际计划和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的国家规划和目标仅能实现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长需求的一半。尽管部分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超出了预期,但能源转型的其他领域却进展缓慢。可持续发展目标7(SDG7)在能源获取方面的进展不足,这表明需要进一步努力以确保转型过程的公正性和包容性。尽管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了历史新高,但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在吸引投资方面仍面临挑战。
报告显示,目前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到2030年可使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到2050年减少51%。COP29即将商定的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以及2025年的第三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3.0)提交流程,为将世界带回1.5℃的轨道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就一项强有力的NCQG达成一致,对于支持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转型的投资至关重要。更广泛地提供财政支持也将使各国能够提高其NDCs3.0的雄心。报告呼吁各国应积极更新本国国家自主贡献,以便实现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全球承诺。正如阿联酋共识所强调的,这些2030年的目标对于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以下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至2050年,达成1.5℃目标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均具备可行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提出的脱碳策略涵盖了终端用电部门的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发电、提升能源效率、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清洁氢气的使用,以及碳捕获与储存(CCS)技术(包括生物能源碳捕获与储存,即BECCS)。实现这一目标需增强承诺、政策支持、大规模资金投入以及加速项目开发进程。
为达成既定目标,全球必须解决那些持续阻碍能源转型进程的结构性与系统性难题。这特别需要推进包括电网在内的转型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扩展;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监管框架与市场机制;并提供支持能源转型所必需的机构与人力资源能力。
目前,排放差距依然显著。将能源规划与气候战略相结合,可能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然而,在众多国家,能源规划流程与气候政策制定应进一步整合,以减少政策方向与投资决策方面的不确定性。
至2050年,电力与终端用电部门需经历根本性变革,以满足转型所需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依据IRENA的1.5℃情景,到2050年,全球91%的电力供应将源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大部分将来自可变可再生能源(VRE)来源,太阳能光伏与风能将贡献约70%。到2050年,电力将占终端能源消费的52%。在当前技术和监管环境下,实现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是可行的,但挑战依然存在。
《2024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通过追踪所有能源领域的实施情况和差距,概述了进展情况,并根据现有技术确定了优先领域和行动,这些技术和行动必须在2030年前实现,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该报告明确了三个核心支柱,它们构成了实现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目标相协调所必需行动的基础:构建必要的基础设施;推动政策和监管框架,以激励有针对性的投资,并提升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以及战略性地调整机构能力,以确保技能和能力与大量可再生能源整合的能源系统相适应。
报告强调,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公正且包容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在制定具体政策以引导财政资源用于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提升全球能源转型的福利成果具有巨大潜力。因此,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和最富裕的国家,G20必须增加对国际合作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