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城市公交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铺设在高速公路边坡上的太阳能光伏板正在为高速公路的照明、监控设备供电;近零碳智慧服务区的光伏车棚、风机等设施让高速服务区实现“绿电”供给……
近年来,交能融合的应用场景愈加丰富,正在朝着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迈进,为交通行业绿色变革注入强劲动能。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下,多地已陆续开展交能融合项目,各省在制定相关规划时如何更好地做好衔接,成为交通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
到2035年电能占行业
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
事实上,国家在交能融合赛道早有布局,近年已先后印发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替代应用。
如今,政策利好“加码”释放,交能融合又向前迈进一大步。《意见》明确提出了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强化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保障。
这意味着,我国交能融合发展正式步入全面加速的新阶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第三大用能和碳排放行业,通过推动交通运输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为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的出台不仅可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还能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育现代化产业融合体系。”王鹏具体分析称,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能源自洽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在发展目标方面,《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稳步增加。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以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为主。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到2027年电能占比达到10%”意味着交通运输行业将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电动运载工具的使用将显著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的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将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电能占比保持高位”表明了交通运输行业将全面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用能体系,纯电动汽车和新能源营运重卡等将成为主流,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将更加完善,交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将大幅提升。
省级规划需做好衔接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要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候车楼、货场、站房、铁路沿线等资源。
目前,交能融合发展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已初显成效。
比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京藏高速内蒙古卓资山服务区,交能融合建设全面提速,车主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便可以在“光储超充”一体示范站为新能源汽车补充约80%电量。据悉,这里的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73.23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0吨;风力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7.2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吨。
不久前,浙江绍兴次坞高速服务区在经历3个月的试运行后正式投运,这是浙江首个智慧零碳供能高速服务区,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128万千瓦时绿电替代、减少碳排放583吨,服务区每年运营可增收22万元。
最近,广西首个交能融合零碳供能高速公路项目——大塘至浦北段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一标段首次并网发电。该项目已列入广西国资委2023年第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库和广西交通运输厅2023年绿色交通试点项目。
从城市发展来看,交能融合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王鹏认为,交能融合发展有助于城市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交能融合可以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能融合示范项目的建设展示了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果,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交能融合还可以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王鹏说。
《意见》还指出,要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统筹清洁能源自然禀赋、用能需求、建设条件等要素,推动制定省级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与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做好衔接。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在制定省级规划时,各省应注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并确保与国家规划目标相一致。此外,还应该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跨区域的能源供应和运输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在资源普查与评估方面,各省应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资源普查,评估当地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禀赋。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规划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大型风电和光伏电站。在需求分析方面,结合本省的交通运输需求,分析能源消耗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如,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流量大,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较高,应重点规划在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充电设施。在技术可行性方面,考虑当地的能源开发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例如,对于沿海省份,可以优先考虑海上风电与港口能源供应的结合。”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说。
市场规模
有望达到千亿元级
此外,《意见》还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为交能融合发展制定了多项保障措施。
关于支撑保障政策,《意见》提出,鼓励交通路域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就近消纳新能源。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
针对资金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意见》明确,发挥中央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各类资金渠道,落实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以及充(换)电站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意见》要求强化试点引领。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疆煤外运通道、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扩容改造等重大工程,打造(近)零排放运输通道样板。在丹江口库区、长三角等地区打造区域性船舶电动化先行区。
在政策利好的带动下,交能融合赛道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
郑磊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政策的推动将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交通运输领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近年来,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快速发展,为交通与能源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和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升,使得交通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的结合更加可行。交通与能源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从市场前景看,交能融合将催生千亿元级产业空间。”对此,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增汽车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带动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配电网升级需求,将拉动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提升,则推动生物柴油、绿氢等产业规模化。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将重塑交通能源供给体系,更通过技术装备创新与商业模式突破,形成绿色交通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与交通强国持续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