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绿电与绿证 返回

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这里有绿电“投喂”

作者:刘光林 张润 黄蕾 姚卿卿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5-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双碳”目标战略与能源转型深度推进的当下,再结合全球贸易壁垒日趋森严的全球贸易形势,何以打造出口型高端制造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黄海之滨的这片滩涂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地处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江苏盐城,大丰港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新能源资源优势、能源基础服务优势,通过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聚焦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国际合作零碳产业园建设的“中国版本”。

如今,盐城市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下简称“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建设初具雏形,来自各地的高端企业,正如湿地上空盘旋的候鸟,被这方新绿所吸引,相继在此安家落户、发展壮大,并逐步汇聚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绿电物理可溯源,引得众企趋之若鹜

作为盐城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的先行先试示范区之一,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占地31平方千米,先期建设的是其中1.4平方千米的先导区,即“大丰港国际合作绿色低碳产业园”。2023年,该园区正式开工建设,如今园区的办公建筑仍在进行装修作业。

打造零碳产业园,大丰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当地拥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沿海滩涂,而且滩涂仍以每年超过10平方千米的速度向黄海扩张;同时,大丰拥有112千米海岸线,海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近海100米高度年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海上风电年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3000—3600小时,为高端产业落地和发展新能源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大丰区新能源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66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252万千瓦,在建新能源装机容量192万千瓦。2024年,全区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

 “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建设零碳产业园具有突出的优势,尽管地处东部沿海,但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入驻企业可以十分便利地获取绿电。”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一位叫姜龙翥的科长向记者介绍,而能够提供物理可溯源的绿电供应,对于一些外贸企业而言可是个不小的诱惑——能够优化其出口产品的碳足迹,为企业减少碳排放打下坚实基础,这成为企业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键。据介绍,目前先导区内已经成功吸引了4家企业入驻。

 “布局‘直连’绿电,是逆势而上,也是顺势而为。”大丰区委书记李志军曾经这样表示,当地上下都攒着一股劲,要以绿电资源为切口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新一轮竞争优势,让更多符合产业规划的科技型企业了解大丰、兴业大丰、扎根大丰。

据了解,针对欧盟不断加固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部分制造业出口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为应对欧盟主张的苛刻进口条件,这些企业对可溯源绿电的需求更加迫切。

其实我国并不缺少绿电,关键是无法左右绿电的确切流向,也就很难实现绿电的物理可溯源。2024年,我国总发电量约为9.96万亿千瓦时,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不过,化石能源电量和非化石能源电量在电网当中混合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哪是绿电,哪是非绿电。也就是说,按照以前的电网供应方式,虽然大丰的绿电资源十分丰富,但当地企业却无法证明自身所使用的电量是否为绿电。

一片滩涂之上,成排的光伏矩阵仿佛被枯黄的芦苇茎茬所托举,沐浴着煦暖的阳光,这是一座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目前它还是直接接入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先导区的唯一集中式电源,年发电量接近2000万千瓦时。通过110千伏锦城变电站的母线中转后,这座光伏电站既可以直接为园区供应绿电,也可以将多余电量输入大电网。

这种接入方式表面看来并无特殊之处,那么它又是如何实现绿电的物理溯源呢?

 “我们通过改造锦城变电站,为园区专门腾出一条母线,接入新的绿电项目。那么,这条母线上除了园区企业之外,就只剩下绿电,这种物理隔离设计可以确保电网潮流更加清晰,能保证绿电从生产到消纳的路径完全独立,十分容易识别。”国网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副主任王媛媛解释说,目前先导区使用绿电的占比已经超过44%,未来还会接入更多的新能源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绿电占比,届时如果再有少量缺口便可以通过“网电”来补齐。

截至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先导区已经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了绿电物理可溯源,以及高比例、稳定消纳。“绿电‘直连’与公司出口战略高度契合,这也是我们落户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户先导区的永久电动车大丰项目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为满足欧盟要求的“绿电直连”,国内其他园区也在尝试一种离网供电模式,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那样固然确保了绿电的物理可溯源,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少大电网的支撑与调节作用,其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将很难得到保障。

 “我们二期准备再建设一个10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并且后续还会接入几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和陆上风电项目。”姜龙翥进一步透露,供电企业下一步还将对部分公用变电站进行绿电可溯源改造,力争到2027年实现整个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绿电全覆盖。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得到欧盟有关国家的认可。“我们已经将园区相关电网接线图以及需要进行技术比对的相关接线方式、关口数据等资料提供给园区,并由他们带去荷兰,在与当地‘合规’供区进行供电方式比对后,发现我们的方式与荷兰那边完全一致。”王媛媛无奈地表示,但即便如此,对方仍没给予肯定答复。“只有得到对方的供电方式认证,我们才能进一步复制粘贴这种模式,进行更大范围的电网改造。”

据记者了解,欧盟所谓的“绿电直连”,即便在其内部也没有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并没有就此形成共识。“其实,这方面是带有政治因素的。”姜龙翥认为,欧盟方面出台的包括碳关税在内的贸易政策,无不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我们的绿电可溯源模式是经过周密设计和论证的,也参考并符合欧洲当地的一些做法,如果欧盟还表示质疑,那他们当然得给出合乎逻辑的理由。”

建设全栈低碳生态圈,打造零碳园区全国样板

2024年6月,江苏省省长许昆林曾来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开展调研,对园区建设工作十分关心和支持。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设零碳园区绝不仅仅是为了产品出口。“目前,国内在零碳园区认证方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所以我们争取形成一套‘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落实‘双碳’目标开辟一条可行的路径。”姜龙翥十分认真地表示,他们非但要打造一座高质量的零碳园区,更要兼顾标准体系建设。比如,盐城市承接了制定“光伏碳足迹核算办法”的任务,而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则受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之托负责编制“零碳园区建设指南”。

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内已经建成涵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充电站等各类新能源项目,以稳定可溯源的绿电为核心,通过构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设施等来打造低(零)碳生态圈。

据悉,自2024年6月并网半年来,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光伏电站已经累计发电超过1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过5000吨。未来,随着园区负荷的增加,将会有更多光伏电站、海上和陆地风电项目接入园区。

园区道路平坦而宽阔,旁边的一座共享单车车棚格外引人瞩目,绿色的地面、绿色的宣传栏、绿色的顶棚、绿色的共享单车……绿色外在之下,隐藏的是“低碳”的内核。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每辆共享单车均配备一个便携式的储氢瓶,当绿氢缓慢释放入氢燃料电池时,便会与氧气结合产生电能,在电机助力下骑行者会感觉十分轻松。

工作人员还介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共有5处类似的氢能共享单车服务点,解决员工在园区内的交通问题。而考虑到员工绿色通勤和绿色物流问题,园区还投放了两辆可实现250千米续航里程的氢能大巴。

同时,园区管理方也在积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按计划充电桩将于近期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这些充电桩的电源均来自顶棚的光伏板,光伏板满负荷出力时可供2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

 “目前,园区还建设了一个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采用离网绿电制氢技术。”据姜龙翥透露,与燃油相比氢能的经济性明显存在不足,“但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打造零碳产业园的必要成本,当然也有助于突破欧盟设置的碳关税壁垒”。

在建筑方面,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同样坚持走低碳路线,园区按照零碳建筑的有关标准等级进行建筑设计施工,配置有水循环利用系统、能量生产和回收系统。

另外,园区还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设施,推进绿电、绿气、绿水等方面建设与改造,目标是建成全绿色生产要素场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区长戴勇表示,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先导区的电碳因子为0.14吨二氧化碳/兆瓦时,较全国平均数据和国际机构提供的我国数据下降75%以上。

另据了解,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设定的“双碳”路径为,2023年碳排放1025.8万吨,其中用煤占64.98%、用电占34.76%、燃气占0.14%、燃油占0.08%;2025年,碳排放1108.6万吨;2028年实现碳达峰,预计峰值为1327.1万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下一步,大丰区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建好零碳产业园,创塑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样板。”戴勇表示,在能源清洁化上,要锚定年内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突破6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达135亿千瓦时的目标。

记者获悉,目前作为“省级零碳园区”的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正在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参与“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

多环节筑牢服务根基,助企业落户发展无忧

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底气,不仅来自丰富的资源、灵活创新的模式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来自于方方面面的优质服务保障。

园区联合天合光能打造的能碳智慧管理中心,可以说是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运营管理“中枢”,走出了能碳管理公司化、市场化运营的“新路径”。这里可以实现碳数据、碳足迹、碳交易、碳核销全过程管理,在该中心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大屏上,每天的新能源发电量、园区用电量、余电上网电量一目了然。

令园区业主感到无比贴心的是,能碳智慧管理平台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出口目的地,精准指导其碳减排工作布局,帮助企业核算碳足迹、获取绿电绿证、完成碳核销,等等。“企业工作人员只要登录企业端输入相关数据,系统就会根据出口目的地碳足迹核查要求,自动生成碳排放盘查报告。”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该平台还能给出有关的节能减排建议,帮助企业用户开展能效管理。

据了解,在打造绿电可溯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础上,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已经与BSI(英标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16家国内国际权威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之进行密切对接,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标准与国际接轨。

 “之所以选择与不同机构开展合作,其实也是出于应对国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考量。”姜龙翥解释说,在零碳生产和绿电供应模式没有最终敲定之前,仍然需要多路径开展探索,最后也是“看看到底哪条路能够走得通”;另外,多一个合作机构就多一个与外方沟通谈判的机会,获得欧盟方面认证的几率也就会增大一些。

事实上,无论是打造零碳场景还是创新绿电溯源模式,都离不开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园区启动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电网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提供技术支撑,更是在配套电网建设改造、火电项目迁出、绿电项目接入、专线架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付出了相当多的人力。”姜龙翥手指王媛媛所在的方向说道。

在保障园区绿电供应方面,属地供电企业更是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

为满足园区绿电电源接入和用户“即插即用”的需求,近年来,当地供电公司聚焦“主网+配网”两个战场,投资近1.2亿元,改接线路24.5千米,接入绿电装机174.25兆瓦,每年可提供11.43亿千瓦时的绿电电量。

早在2024年初,国网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就完成了110千伏锦城变电站的改造工作。通过改造,将该站Ⅱ段乙母线上其他负荷全部迁改出去,使该母线成为“专供”园区负荷的“绿电专线”。

此外,该供电公司还根据园区入驻企业负荷性质的不同,为其接入“绿电专线”分类设计用电方案,以帮助这些企业节约用电成本。

据了解,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可溯源绿电项目,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园区也正以此为谈判样本,通过签约机构与欧盟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商,以期实现彼此互认。

 “我们已经做好了改造规划,这种模式一旦通过认证,我们就能立即跟进改造。如今是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王媛媛语气中蕴含着无比的坚定。

 “其实,零碳产业园的用户还是蛮多的,但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纳入先导区当中来,暂时只有先导区的企业用上了可溯源绿电。”国网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物资供应分中心主任黄海泉补充说,“大丰区共有6座变电站,如有必要我们都可以进行改造。”

当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可溯源绿电改造项目还停留在较小范围内,供电侧处于变电站单母线级别,用电侧仅涵盖1.4平方千米先导区。未来一旦确认这种模式可行,供电企业便可以启动变电站级别的改造,打造整座“绿电变电站”,先从110千伏变电站开始,并逐步扩展到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在用电侧,则从先导区扩展到整个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直到整个大丰港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所有产业园区。这也是园区与供电企业的基本设想。

在大丰这片绿色丰饶的湿地上,高耸的电塔一度引得稀有珍禽——东方白鹳在此筑巢繁衍;如今,以供应可溯源绿电为独特优势打造的零碳产业园,也必将引得群鸟翔集、万企落户。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园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