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随着贵州省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与电价政策已成为推动绿色交通转型的关键环节,而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亟待优化。
现行分时电价执行范围虽已覆盖集中式充换电设施,但定价机制仍存在与新型充电场景适配不足的问题,未能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场景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标准。同时,现行分时电价峰谷价差达4:1,旨在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在电价较低的时段进行充电,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的实际引导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促进电网负荷均衡与用户成本优化
为解决当前分时电价机制与实际充电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建议贵州省构建基于地域特性与用电场景的电价体系,通过制定时段划分、差异化定价策略和调节机制,实现电网负荷均衡与用户成本优化的双重目标。
一是基于充电桩类型的差异化时段划分。构建负荷特性与时段划分的协同机制,依据不同充电设施服务场景、电网承载能力及用户行为特征实施差异化时段管理,构建“集中式设施成本导向、居民充电负荷引导”的调控体系。集中式充换电设施遵循“成本优先、错峰填谷”原则,即时段划分以控制用电成本为核心;居民私人充电桩建议实施“配电容量分级管理”,结合地理位置与配电条件调整时段。
二是开展分类充电桩的分时电价差异化设计。针对集中式充换电设施与居民私人充电桩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实现经济性与公平性的平衡。对于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议扩大峰谷价差,探索平衡分散负荷成本的疏导路径;对于居民私人充电桩,建议制定独立的分时电价标准,打破现有阶梯电价的限制,鼓励居民在电网负荷较低的时段进行充电,从而优化用电行为。
三是开展动态调节机制与后评估系统建设。构建以电网负荷峰谷差降低、新能源消纳率提升为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同时联动充电设施利用率、市场主体响应度及社会公共效益等多重参数,通过智能算法实时计算最优电价区间,形成“多维感知—策略生成—动态纠偏”的闭环调控体系。通过量化评估市场响应度、用户舒适度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下电价政策工具的多目标动态均衡。
推动电动汽车与能源网络协同发展
通过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政策,不仅能够引导用户削峰填谷,还能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达到多方共赢。
一是优化时段划分有助于引导用户主动削峰填谷。根据不同场景的用电特性制定差异化时段划分策略,有助于平衡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与电网负荷波动。例如,将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的高峰时段与工商业用电高峰期对齐,同时延长居民充电的谷时段,可强化电价信号对用户充电行为的引导作用。用户借此调整充电时段享受优惠,逐步形成“低谷充电、高峰避让”的用能习惯,从而有效缓解峰谷负荷差、提高新能源的消纳效率,为电网灵活调节提供实践依据。
二是分类充电桩的差异化定价设计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公共充电桩与居民私人充电桩实施差异化分时电价策略,可以在兼顾经济效益与公平性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高频使用的公共充电场景,通过扩大峰谷价差,激励运营商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并降低偏远地区运营成本;对居民充电桩则可探索阶梯电价与分时折扣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以缓解配电容量不足的问题。这种分类施策既保障了公共充电网络的可持续运营,又提升了居民私人充电桩的利用率,从而缓解公共资源紧张与私人设备闲置并存的矛盾,实现电网资源、用户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协同优化。
三是动态调节机制有助于保障电价政策的长期适应性。建立以多目标优化为核心的动态调节机制,能够实时响应电力系统波动与用户用电行为变化。通过定期评估峰谷差率、新能源消纳率等关键指标,并结合用户反馈动态调整电价区间,确保政策始终与电网运行及用户用电舒适度相适应。例如,当某区域谷时段充电占比持续偏低时,系统可自动启动临时性电价下调策略,快速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这种“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不仅可以提升电价政策的灵活性与科学性,还为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助力实现能源供需双侧的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