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智能算力与基站 返回

纬景储能葛群:算力、电力与活力协同,共绘上海创新未来蓝图

作者:邓侃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纬景储能董事长葛群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长时储能技术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支撑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5月10日,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上海中心举行。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纬景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长时储能技术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支撑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作为青年创业者,将继续扎根上海,用储能技术点亮城市的绿色未来。

用电攀升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

葛群结合自身从芯片工程师到新能源创业者的经历说:“上海不仅是一块可以收获果实的土地,更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播种者。” 如今,上海正以“国际数字之都”为目标愿景,加速推进城市治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多维度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而构建安全、清洁、经济、可调度的新型电力系统,正是未来城市万千图景落地、生长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1台光刻机年耗电1000万度电,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的用电量正在持续快速增长。”葛群介绍说,上海2024年本市发电量为1017.1亿度电,用电量达1984.15亿度电,存在用电缺口。


图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纬景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发言

同时,我国发电结构也正在主动转型中。数据显示,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力生产正朝着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2024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占比为63.2%,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

葛群认为,在上海这样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强创新驱动的城市,在能源领域面对两个挑战:不断攀升的电力需求,以及如何降低电力的含碳量。“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无论从整个国家层面还是产业技术角度,用长时储能配合新能源是解决未来绿色电力最佳的黄金搭档。”他说。

长时储能发展前景广阔

“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储能技术可缓解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葛群表示,构建“源网荷储”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广长时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能源行业的痛点难点问题。

具体来看,储能技术在电源侧可用于发电厂以及光伏、风电项目,在电网侧可用于电网建设,在用户侧更可广泛应用于充电设备、数据中心、公共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商业综合体、高耗能企业等场景。通过新能源和长时储能技术的有效衔接,可有力支撑卫星互联网、智能制造、低空经济、AI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超大城市,只有具备“长时间、规模化、安全可靠”的储能能力,城市才有可能真正承接起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柔性调度。

葛群认为,长时储能让不稳定的新能源稳定下来,按需求调度,通过稳定的长时储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要素,预计长时储能市场空间在2030年将超过万亿元。未来在上海用电密集区域,比如数据中心或充电桩、居民区、商场,都可以让长时储能为城市用电调节提供坚强的支撑,为城市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强的底座。

与上海共成长

上海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了技术生态、人才土壤、应用场景和创新文化。葛群表示,在多方努力下,纬景储能成果斐然:从图纸设计到样机研发,再到产品落地和城市级场景应用,上海杨浦滨江“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获评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同时,企业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和研发体系,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液流电池全产业链体系,研发出适配上海发展需求的长时储能技术路径,实现技术自主可控,获得多个国家部委、产业机构的权威认可。


图为上海杨浦滨江“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项目

谈及选择在上海创业的理由,葛群表示,上海具有政策、人才、完整工业门类等优势,给予了创业者四个力量——制度的力量、人才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勇气和未来的力量,帮助创业者完成“从0到1”、“1到N”的改变。

“上海是纬景储能梦想的起源,也是让企业蓬勃发展到今天的摇篮。”葛群说,未来,随着像纬景储能这样的新能源产业在上海聚集,将构建全场景能源新生态,支撑上海建设智能城市、韧性城市、零碳城市。上海的城市基因孕育了创新创业的沃土,与青年创业者携手共创未来,共享发展价值。

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从青年人才的交流场域,跃升为贯穿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公共服务产品。本届论坛具有破解青年创新创业堵点、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帮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等亮点。

分享到:

关键字:纬景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