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随着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氢能技术装备创新持续提速,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面向“十五五”,我国氢能产业生态还在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也在持续优化,氢能产业即将迎来提质提速发展新时期。
■■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4年,中央和地方持续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动专项政策出台,加强跨部门协调,综合施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层面,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2025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规定“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也提出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在地方层面,总计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从不同地区来看,我国各地正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地方氢能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模式。
徐继林举例称,三北地区传统产业基础和能源资源禀赋较好,为氢能项目落地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2024年,全国氢气产量超3650万吨,三北地区占比超50%。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已建在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过150个,西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全国已建成产能近90%。依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和“氢进万家”等工作,东部地区积极布局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逐步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并存、产业链相对完整、创新能力较强的氢能产业集群。
■■ 技术突破持续涌现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过去一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取得重要成果。报告指出,2024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规模化、商业化为目标,我国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徐继林指出,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贯通可再生氢制取—储运—利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也在稳步推进,各地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尤其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区域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迅速扩大,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5万辆。同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完成燃烧器掺烧30%氢气试验,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验证,重大技术装备突破不断。
不仅如此,报告数据显示,在科技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国涉氢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80000件,约占全球总量的27%,位列涉氢专利申请地区第一位。同时,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以及共性支撑等主要技术环节,我国专利申请量均占据领先态势。
徐继林进一步指出,相关地区也在加速探索海水制氢、液氢工厂、跨洋贸易等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支撑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 产业生态步入正轨
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发展战略,多国围绕氢及氢基衍生品国际贸易提出相关发展目标和路径。在全球氢能生产消费规模持续刷新历史新纪录的当下,可再生氢价格稳中有降。我国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供给侧价格加速下行,下降效应也逐步传导至消费侧,示范政策牵引作用已初见成效。
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我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0元/千克,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均创下氢能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政策加持,创新不断,我国氢能产业生态正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
报告强调,面对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国内提升氢能应用经济性、提高关键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挑战,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