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四五月份,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已遭遇炎热干燥、晴朗少雨的夏季天气。在科威特,5月第一天的最高气温就已达到40摄氏度。高温带动制冷需求增加,电力负荷不断攀升。
●今年首次“计划性”断电
由于电力负荷激增及部分发电机组进入维护期,科威特水电部4月对部分工业区和农业区实施临时停电措施。期间,科威特国内部分住宅区也一度出现断电。阿拉伯媒体报道称,此次断电系科威特2025年首次实施的大规模停电措施。
去年,科威特电力系统也经历多次停电事件。6月,科威特6个省份46个住宅区突发停电,持续时间达2至5小时。科威特水电部随即启动拉闸限电措施,并公开呼吁居民和企业在每日11时至17时的用电高峰时段节约用电。8月,科威特又经历极端高温天气,多个地区气温超过50摄氏度,电力需求随之激增,导致电力系统超负荷运行,多地出现停电。据《科威特时报》报道,当月,科威特全国电力负荷创下17640兆瓦的历史峰值。10月5日至12日,为保障电网稳定,科威特水电部对6个省份的二级变电站展开集中检修,期间部分区域再次停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断电事件中,除因系统超负荷引发的被动停电之外,还有由电力部门为缓解电网压力而主动实施的断电,通常集中在空调使用量激增的用电高峰时段(上午11点至下午5点)。在科威特,这种集中实施的用电调控措施,被称为“计划性断电”,凸显出科威特电力基础设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运行压力。
●供电困境中的石油富国
作为全球主要产油国之一,科威特丰厚的石油收入与持续的电力短缺形成鲜明对比。不少民众及评论人士指出,科威特坐拥丰富能源资源,却长期未能解决基础电力供应问题,实属不合理。社交媒体上,用户痛批科威特电力体系管理失效,他们对官方解释——包括极端高温、设备维护及用电需求激增等理由不买账,认为这些说辞未能触及电力危机的核心矛盾。有网民称,作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科威特不仅依赖进口电力,甚至出现能源富国反成“电力贫困国”的荒诞局面。这种反差暴露出电力系统存在超越气候因素和短期负荷的结构性顽疾,其中包括规划滞后、管理低效及投资分配失衡等深层问题。
科威特著名评论员纳吉·穆拉在《科威特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呼吁推进水电私有化改革以破解电力危机。他认为,“计划性断电”仅为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的结构性矛盾,解决科威特夏季用电高峰危机的关键在于推动电力和水务部门的私有化改革。穆拉强调,通过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关键公共服务的供给,并在严格监管框架下确保服务质量和价格合理,有望实现科威特更高效的电力供给体系。
根据科威特《消息报》此前报道,2023/2024财年,科威特水电部的收入占政府机构非石油总收入的33.4%。
●危机面前的内外求索
对于科威特而言,这场供电危机已经从保障电力供应问题转变为对水电部门治理能力的考验。能否在民生诉求与经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科威特解决供电危机的关键变量。目前,科威特正在积极内外求索,期望通过有效措施努力避免这一问题在未来进一步恶化。
外部合作方面,科威特与海湾电网系统国家购买或交换能源,签订发电站维护合同。受极端高温、人口增长过快、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海湾产油国普遍面临夏季供电紧张问题,其中尤以科威特最为严重。2024年,科威特政府邀请沙特能源部高级代表团到访,交流、学习节电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并探讨海湾国家之间跨境电力互联的可行性,希望借力沙特应对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应危机。同时,科威特政府与海合会互联电网管理局(GCCIA)积极对接,以接近科威特本国燃气发电的成本签署电力进口协议,从沙特、阿曼、卡塔尔等其他海合会成员国输入电力。
内部供给方面,科威特2024年将电力与海水淡化项目列入《2024—2029五年规划》的重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推进战略性大型项目——北部地区祖尔电站(Al Zour North)二期与三期以及希兰电站(Al—Khiran)第一期项目的建设招标。祖尔电站两期项目总发电能力预计为2700兆瓦,希兰电站一期项目的发电能力预计为1800兆瓦。两座电站分列科威特北部与南部,减少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和故障风险,并有效缓解科威特的供电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两大项目的招标均采取独立水电生产商模式引入国际企业,这是科威特电力工程领域一次公私合作的典型实践,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效率,促进其本土能源技术升级。未来新项目若顺利实施完工,将大大缓解科威特持续多年的电力危机。
●供电合作中的中国助力
就在依赖燃油发电、基础设施薄弱的科威特在供电自给面前捉襟见肘之时,沙特、阿联酋等国通过吸引外资、技术合作、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海外新能源领域等方式,加快了能源多元化进程,并逐步缓解本国面临的供电压力。其中,沙特重点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并于今年推出 “黄饼计划”,拟充分利用铀矿资源发展核电。据估计,到2030年,沙特有望实现50%的电力来自新能源。阿联酋则大力投资太阳能,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园区——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公园,并投资建设首座核电站——巴拉卡核电站,后者可满足阿联酋1/4的电力需求。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以及大型项目经验的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了沙特、阿联酋两国的能源转型进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光伏、风电领域,沙特、阿联酋与中国的合作已呈现出多层次、高密度的特点。在这些国家眼中,中国在光伏与风电全产业链的领先优势具有极强吸引力。
相比之下,科威特的新能源转型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开始探索与中国企业在电力领域的合作。今年3月,科威特与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式签署可再生能源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企业将承建科威特总装机容量达3.5吉瓦的两项太阳能发电项目,未来装机容量有望扩容至5吉瓦。科威特通讯社报道称,科威特政府将采取坚定且迅速的措施全面落实协议,未来,科威特和中国两国还将展开其他项目的合作。沙特《中东报》评论称,这将为提升科威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