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力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返回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有了指挥棒

作者:李丽旻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以下简称《基本规则》),提出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基础,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导向,科学确定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按照“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原则,构建统一规范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体系。

从无偿服务到计划补偿再到部分市场化,辅助服务交易市场建设正逐步完善。随着《基本规则》的发布,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以及辅助服务作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三个主要交易品种的规则顶层设计已基本建立,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再落一子”。


挖掘系统调节潜力

电力辅助服务是指为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除正常电能生产、输送、使用外,由可调节资源提供的调峰、调频、备用、爬坡等服务,是保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从种类来看,电力辅助服务包括有功平衡服务、无功平衡服务和事故应急及恢复服务。其中,有功、无功平衡服务与电力工业正常生产紧密相关,分别用于保证电网频率处于稳定水平和电网各处电压处于系统所需的电压等级水平;事故应急及恢复服务则是电网处于紧急状态或事故状态时,用于保持电网稳定运行或为电网提供从大停电事故中恢复供电能力的相关服务。

“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发展经历了2006年以前无偿服务、2006—2014年计划补偿、2014年至今部分品种市场化3个阶段。”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激增、调节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挖掘系统调节潜力。”

最新发布的《基本规则》,包含总则、市场成员、市场设立、市场品种、交易组织、费用传导、市场衔接、计量结算、信息披露、风险防控、监督管理、附则共12章67条,明确辅助服务市场经营主体范围,规范辅助服务交易品种设立流程,健全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明确与电能量市场衔接机制,理清电力市场运营机构职责。

维护系统安全稳定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国多地已开展针对电力辅助服务的相关探索,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辅助服务市场,推动辅助服务从计划到市场、从发电侧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以甘肃为例,面对新能源装机严重富余、电力电量平衡困难、新能源发电受限等挑战,早在2018年,甘肃就迎来第一次深度调峰辅助服务调用,开启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质性阶段。2023年甘肃能源监管办印发《甘肃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试行)》,进一步提出挖掘常规电源、储能、用户负荷等各方面调节能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稳定水平。

上述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建立调峰市场,15个省建立调频市场,2个省建立爬坡市场,6个区域分别建立调频、备用、调峰等市场,通过竞争有效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以调峰市场为例,2024年全国调峰市场中标电量达到1204亿千瓦时,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消纳。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在维持系统稳定、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煤电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规则》明确,作为电力辅助服务采购方,电力调度机构负责提出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的电力辅助服务需求,统一采购各类电力辅助服务,同时应根据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电能量市场建设情况等,提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需求,拟定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

支持多元主体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基本规则》还明确,经营主体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含储能企业、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运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在电力交易机构完成市场注册后,根据电力调度机构提出的市场需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交易申报,中标并调用后,即可获得辅助服务市场收益。

业界普遍认为,此举有望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尤其将对新型储能企业带来利好。中邮证券分析师指出,电力现货、中长期以及辅助服务市场的全面建立将有助于将电力价格变为多维度定价,绿电和储能板块价值有望得到重估。一方面,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逐步建立的情况下,绿电的绿色价值有望得到重估,绿电综合收益预计将得到稳定;另一方面,新型储能作为新型主体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其安全性标准将在持续运行调度中得到提升,有望加快建立起针对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目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最新发布的《基本规则》与《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已共同构筑起全国统一电力市场3个主要交易品种,标志着三大交易品种的规则顶层设计已基本建立。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