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绿电与绿证 返回

国家能源局:将对更多行业提出绿色电力消费要求

作者:韩舒淋 来源:财经杂志商业评论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中国绿证获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倡议RE100无条件认可后,主管部门正在推动绿证机制更广泛的应用,促进绿色电力消费。

5月12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在深圳举办的“绿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中发言介绍,将稳步推动绿证强制消费,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对更多行业提出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要求。

3月24日,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发布了最新的技术导则,更新了常见问答,其中表示,企业在采用中国绿证进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声明时,将不再需要提供属性聚合和两年有效期证明,这意味着RE100对中国绿证使用从“有条件认可”变为“无条件认可”。

万劲松在发言中表示,RE100是国际绿色电力消费倡议组织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这是中国绿证走向世界的标志性成果。

对于绿证的用途,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长易跃春介绍,一方面是用于绿色电力消费,企业购买后可用于支撑大型赛事等活动,打造绿电工厂、绿电园区等,提高企业产品绿色竞争力;推动企业纳入ESG报告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体现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绿证用于核算电力消费,能耗核算,与消纳责任权重衔接,考核省级消纳权重、电解铝等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核算,以及做好与碳双控制度衔接,为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计算等提供支持。

绿证的国际化未来

RE100是气候领域有影响力的两大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和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在2014年共同发起的倡议,加入的企业需要承诺不晚于2050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其指定的技术导则,影响了全球诸多企业和供应链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方式。

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在5月12日的活动中介绍,目前RE100的会员企业中有270家在中国采购绿电,一年上报的绿电电量达到770亿度,占其用电量的59%,其中制造业消费绿电最多,达到638.76亿度。

海伦·克拉克森在发言中表示,RE100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展示了中国绿证在国际平台的影响力,有助于RE100会员企业和供应链企业采购中国绿证来履行其可再生能源承诺,也给相关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履约方式。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属性证书,一千度绿电可以产生一个绿证。中国自2017年启动了绿证体系,此前中国绿证只被RE100有条件认可,需要提供额外的证明。2023年,绿证核发范围扩大到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明确其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属性的唯一凭证,2024年,绿证明确有效期为两年,并明确可再生能源项目只能在自愿减排量(CCER)和绿证中选择其一。这些机制完善之后,绿证曾经面临的有效期缺失、重复获益和属性分散问题得到解决,最终获得RE100无条件认可。

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电池法案等法规级的绿色规则不同,RE100是非营利机构发起的倡议,参与的企业自愿承诺,可视作“市场级”的绿色规则。它虽然没有强制性,但对加入的企业而言,做出消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承诺并为之付出行动,可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品牌效益,也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展。

因此,诸多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加入了RE100,并且对自身供应链企业提出了消费绿色电力的要求。对在中国经营的企业而言,绿电交易和采购绿证,是最常见的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目标的手段,外企在中国推动供应链企业采购绿电绿证,中国企业也受益于供应链企业采购绿电绿证,提高了海外竞争力。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是最早在中国采购绿电的外企之一,巴斯夫大中华区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采购经理徐明介绍,巴斯夫一方面自己投资建设新能源,一方面通过电力交易及采购绿色电力证书来降低碳排放,2023年底巴斯夫提出了对自身供应链的减排目标,为此最近一两年开展大量工作,让上游供应商披露绿色电力采购情况,组织专场会议向供应商解释、宣贯国内绿电、绿证的交易政策。

风电龙头金风科技要求2025年核心供应链企业生产金风产品必须100%使用绿电,金风科技市场总监兼董事长助理侯玉涵介绍,到2024年底,金风150家核心供应链企业中,生产金风科技产品绿电使用比例大概为78%,总电量大约是4.7亿度,其中包括8万个绿证,对应8000万度绿电,占比约18%。

侯玉涵还表示,金风科技在欧洲市场的机组从2021年开始每年要做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声明(EPD),由于供应链企业绿色电力的使用,让金风比较快获得了EPD声明,主流四款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度电碳排放在4克到8.04克之间,供应链和金风的协同,让企业有能力应对国际要求。

阳光电源是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龙头,阳光电源设备动力部总监毛彪彪介绍,根据阳光电源对供应商的调研,有145家供应商已经使用绿电,其中23家供应商购买了绿证,对应电量约1.8亿度。

毛彪彪还提出,作为国际化公司,希望海外工厂能够购买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核发的绿证。

获得RE100的认可,意味着中国核心绿色机制在规则、标准设计上日趋完善。而下一步,如阳光电源这类出海企业购买绿证的需求,将是其绿证等核心标准国际化的重要方向。

北京电链科技有限公司双碳事业部总监北京郑颖提出,包括RE100在内的许多海外同行认可中国绿证的发展和标准,并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国家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领者,有能力和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一同推动国际标准。譬如大量制造业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当地也有绿色电力消费的认证需求,但机制建设相对缓慢,中国的绿证机制有能力跟着制造业一起走出去,未来再跟随中国制造的商品走出去。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研发总监陈浩也介绍,中资企业在非洲投了很多新能源项目,他们也在考虑如何通过中国绿证或者其他机制帮助非洲国家进行气候融资,未来在RE100认可中国绿证的基础上,要考虑中国绿证标准如何走向海外。

绿证价格面临变数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的不断增长,以及绿证核发实现全覆盖、绿证使用场景的不断扩大,绿证的核发规模和交易规模正在飞速增长,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新能源入市相关要求发布,以及绿色电力消费要求扩大,未来价格将存在更多变数。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兼首席合规官张巧玲介绍,中国2024年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倍。国家能源局5月12日发文介绍,2025年一季度,全国绿证新增交易2亿个,同比增长6倍;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绿证累计交易7.53亿个,同比增长4.5倍。绿证消费主体范围显著提升,80%以上消费主体来自制造业和能源行业,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绿证全覆盖之后,绿证的供应显著增加,而需求侧的潜力还未被完全激发,因此绿证价格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粤港澳地区绿证交易均价为2.7元/个,月度均价呈现下降趋势,1月均价最高,为12.8元/个,12月最低,为1.1元/个。今年4月,绿证市场价格在0.9元/个-3.4元/个区间,均价1.8元/个。张巧玲介绍,价格波动受电源类型、区域分布、核发区域和补贴政策影响,其中市场供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她表示,绿证核发一季度6.62亿个,可交易绿证4.56亿,市场供应相对充足,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以及新能源全面入市,各省机制规模的差异也会给市场供需平衡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绿证的买卖双方而言,新能源入市政策的影响,是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的136号文,其中提出新能源参与电力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机制,对应的机制电量和电价各地确定,而纳入机制电量的,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

简单来说,纳入机制电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将无法获得绿证收益。也就意味着纳入机制电量的绿电,将无法在市场上出售绿证,这将直接影响可以交易绿证的供应。

华润电力运营管理部资深经理郑运昌表示,机制电量内的绿证如果不核发,对市场的供应影响比较大,这一政策下一步如何执行,这部分绿证如何核发、使用或者核销,需要在下一步细节中明确。

136号文将机制电量、电价的制定的自主权交予地方政府,未来各地配套政策中,如果机制电量覆盖的越大,意味着市场上可交易的绿证就越少。

有绿证的买方企业对《财经》分析,绿证价格面临上涨风险,东部地区影响会更明显,具体要看各地136号文配套政策对机制电量的细则,对明年价格影响比较大。尽管企业也可以跨区购买绿证,但为了确保绿色属性的有效性,还是更倾向于购买本地绿证或者绿电交易。

供应变数之外,需求也需要更多激励。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郭雁珩在发言中介绍,绿证全覆盖政策明确了绿证的15个应用场景,从交易数据来看,绿证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绿证市场贡献最大,许多省为了完成能耗双控考核,推动了绿证的进一步消费。这也导致考核周期对绿证市场的影响明显,绿证交易形成淡旺季,很多省因为没有完成能耗指标,集中买绿证,2025年3月,全国绿证交易量突破1亿张,占去年全国总交易量的近四分之一,对价格影响也很明显。

此外,一些省份顾及自己完成能耗指标,省内绿证不敢卖,间接形成了省间壁垒。这给绿证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影响。

郭雁珩建议,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过程中,一是在设计能耗双控机制中也要充分考虑绿证市场的稳定,建议各省里能够在年内做一些短周期的能耗统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建立跨省跨区绿证交易的监测预警机制,服务于省里的能耗管理。使绿证大省从不敢卖到大胆卖。三是除了能耗双控,建议尽快加快其他应用场景的落地和实施,让多种机制百花齐放,形成制度合力,推动绿证市场健康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绿色电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