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性部署了18项任务举措,为全面落实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要求、加快推动虚拟电厂发展提质扩围提供了政策引领。
近年来,我国风光新能源高速增长,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虚拟电厂作为聚合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市场交易,促进供需协同的新型经营主体,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随着《意见》出台,我国将建更多虚拟电厂。虚拟电厂可以挖掘负荷潜力,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助力绿色用能。让虚拟电厂建得好、用得好,推动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要从技术、运营、场景等多方面发力。
技术上,虚拟电厂建设在技术方面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体系,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同时,虚拟电厂还需要解决好负荷预测、能源规划等技术问题,实现可靠、灵活、经济。
运营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虚拟电厂投资开发与运营管理,共同推动技术及模式创新。目前,深圳等部分地区民营企业已成投资运营虚拟电厂的主力。相较于传统能源项目,虚拟电厂具有资金需求相对较小、运营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适宜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场景上,要不断拓宽虚拟电厂应用场景,服务用户开展多元用能服务,充分发挥电力服务“智慧管家”的作用。例如,将虚拟电厂应用场景从工商业扩展至社区微网、电动汽车集群等新领域,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以及拓展虚拟电厂在绿电交易、碳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要做好虚拟电厂在需求响应场景、电能量交换场景、调峰服务场景、紧急控制场景等不同场景的需求架构。
此外,在资源整合方面,虚拟电厂需要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等,这需要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多点发力之下,虚拟电厂发展将日臻成熟,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未来,将有更多的普通用户通过虚拟电厂把自家分布式电源产生的多余电量卖入市场,真正参与到能源生产和交易中,实现“海量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