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零碳方案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光林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

作为连接国家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实践的桥梁,零碳示范区、产业园区、工厂既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场地,也是绿色技术集成与低碳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在多重政策推动下,全国涌现出一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和低(零)碳产业园区、工厂,聚焦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全环节,通过打造绿色环保的供给、互动节约的消费、低碳替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运营的服务保障等系统性实践,为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因地制宜发展能源供给新体系,从传统能源到创新实施多能互补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2500多家主要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31%,推动园区降碳对于落实“双碳”目标极具示范和带动价值。因此,试点打造以低碳、零碳为特征的园区,各地不谋而合地将之作为开启“双碳”进程的起点。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各园区选择能源转型路径时也普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是名副其实的电力负荷中心,能源资源十分匮乏,所以该园区必须充分利用好内外两种资源。一是大力倡导利用园区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规定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50%,满足荷载条件的存量厂房宜建尽建,极力挖掘内部潜力。二是推动一系列电网工程建设,为保障外部绿电顺利落地苏州有关园区打下坚实基础。

位于鲁西北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该园区着重推广“取热不取水”综合利用模式,开展中深层地热能勘查开发、“地热能+”的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区,同时还发展氢能、新型储能产业。

而在新疆南疆盆地,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大漠戈壁的巨量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建设了绿氢工厂,用光伏电站的清洁电力生产绿氢,再以绿氢替代灰氢炼油,最终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生产。据了解,这座工厂可年产绿氢2万吨,减碳48.5万吨。

节能减排引领能源消费新模式,从被动用能到供需协同融合互动

自城市经济组织形式园区化以来,各类园区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经济群落,这在用能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各大园区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推动技术升级、流程再造与优化,以节能低碳为引领,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实现内部高度自治和内外高效互动、灵活响应。

节约下来的能源,才是最绿色低碳的能源。因此,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常被园区看作控碳的首条防线。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完成60余家企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和低碳效能。落户该园区的阳光电源,通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实现节能降耗,持续提升能源生产率,2023年全年节电超130万千瓦时。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协同,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也是园区落实低(零)碳目标的重要方向。

在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产业衔接下一个产业,各产业彼此串联、前后成链。这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由2013年的30%提高到2023年的75%,每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500万吨以上。

落户于广东省肇庆高新区的山鹰纸业,利用纸机冷凝水的余热,对生产产生的污泥进行低温干化处理,从而减少蒸汽使用量,仅这一环节每年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442吨,减少碳排放7150吨。

此外,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系统,正重塑园区能源管理范式,进一步推动园区走向低碳化。

3月24日,位于湖南省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邵阳经开虚拟电厂正式揭牌运营。该项目已接入15家可调资源聚合商,聚合容量6.62万千瓦,通过“电价引导+智慧调控”赋能产业升级,助力企业降低用能成本;此外,这一项目还构建了“平战结合”的应急响应体系,激活园区的用能韧性。

低碳替代引领建筑新风尚,

从单纯用能到产能用能节能一体

水、电、气、油、热、冷……建筑和交通同样是耗能大户。打造节能低碳的建筑与交通体系,成为园区建设的又一个关注点。

2024年3月,《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同年5月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也明确开展建筑节能降碳行动;并要求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强化绿色设计和施工管理,研发推广新型建材及先进技术。

以光伏幕墙为代表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让建筑从单纯耗能方摇身成为产能者;而通过节能设计或者采用保温材料,又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低碳……为了在建筑方面寻找节能降碳空间,各大园区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薄膜发电、中深层地热、装配式夹心保温复合板系统……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系列建筑“黑科技”加身的沣西新城游泳馆,综合节能率达91.6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84.38%,每年可节约电费55万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2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9吨。

在贵州省贵阳南明区的建科院零碳园区,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对所属绿建所和结构实验厂房进行了节能改造,运用结构加固、表皮建材提升、内部空间改造、近零能耗技术等,推动建筑本体节能率超过40%,综合节能率达到100%;其他建筑则通过外墙屋面保温、中空外窗提升、新风系统、厨房炊事全电化等方式,实现降碳7%的目标。

智慧运营服务低碳发展新实践,

从能碳分治到全周期可溯源

从多年实践来看,零碳园区建设需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起一个涵盖政策、市场和技术的综合管理与运营服务体系。总体来看,各园区控碳能力大为提升,实现了全方位、全周期减碳降碳。

政策支持是促进社会控碳的原动力。各园区纷纷通过推出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手段,推动企业和个人主动参与节能降碳。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内实施了针对工业企业的碳积分制度,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奖”,激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开展升级改造,实现了碳排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山西省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碳排放核算、管理、考核、评价,将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5000吨以上企业及部分高排放行业纳入试点管理范围,并给予企业“碳”领域补贴,进一步调动企业降碳主动性。

金融创新也在为控碳助力。通过建立绿色转型金融评分体系,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于企业绿色低碳能力、绿色信息披露、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情况,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通过绿色评分为企业争取绿色贷款。试点以来,共组织区内商业银行成功投放3亿元为区内锌冶炼行业提供绿色贷款。

江苏省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推动南京银行新建零碳银行网点,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共创中心。

据了解,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积极助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为能源产业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截至目前,该行已成功为深圳两大能源集团的65个项目公司完成了项目贷款审批,审批额度合计约5.5亿元,贷款余额约3.4亿元。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打造智慧综合管理平台,为园区智慧用能、智慧控碳赋予无限可能。

在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是园区运营管理的智慧“中枢”。通过大屏幕,园区发电、用电、储能以及能量流向情况一目了然;而且,该平台还可以根据企业出口目的地,精准指导其进行“双碳”布局,帮助实现碳排放可追溯、绿电绿证可交易、碳排放可核销等。

山东省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了智慧能源中心,通过“地理城市系统+城市信息模型”对区域内各公共机构、企业、园区进行碳足迹追踪,精准找出重点节能降碳机构,对重点耗能单位和企业内部耗能单元进行能耗数据采集、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

全国碳达峰试点与低(零)碳产业园区的实践表明,通过能源结构转型、智慧化赋能和系统性管理创新,产业园区完全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突破、政策完善与市场机制深化,零碳园区将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为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