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电随“算”动下一步

作者:韩晓彤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AI技术加速迭代及其高投入的特点,让本就是新型用电“巨无霸”的数据中心有了新的需求——绿电越发成为刚需,其对电价的敏感度也在增加。

供给侧能够做些什么来适配这些新的变化?数据中心又能否成为灵活资源“反哺”电力系统?电算协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PART.01

电量电力冲击

数据中心用电量激增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在部分已经基本完成电气化进程的国家,更是成为电力供应的一大压力。

美国中部大陆独立系统运营商(MISO)战略风险管理执行董事泰德·瓦特斯达尔(Ted Vatnsdal)近日接受《南方能源观察》(以下简称“eo”)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未来几年MISO总体有3%—4%的电力负荷增长预期,大约一半来自数据中心。

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和占比将持续增长。

2025年4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能源与人工智能》(Energy and AI,以下简称“IEA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约为415太瓦时,约占2024年总用电量的1.5%。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翻倍,达945太瓦时左右,约占2030年总用电量的3%。

IEA报告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预计2030年相较于2024年用电量增加约240太瓦时,增幅为17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在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约为150太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400太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接近6%。

数据中心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不止用电量增加。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技术研究与信息组经理元木啓明对eo记者说:“过去电力系统升级的最大推动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现在却来自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需求侧。”

智算中心是以AI计算任务为主的数据中心。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丁肇豪近日在《知识分子·科学四十人》系列座谈直播中说,在2022年底ChatGPT出现之前,数据中心带来的电力负荷增长较为平稳,但是随着智算中心涌现,电力电量平衡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数据中心用电负荷曲线接近直线,全天峰谷差在10%以内。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推动智能算力需求激增,智算集群用电负荷曲线呈锯齿状,具有高频次、短时突变等特征,且可能因训练任务中断或重启引发百兆瓦级负荷波动。百兆瓦级约等于一个小镇的用电负荷。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陈浩在接受eo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数据中心对电网的综合影响还比较有限,然而AI大模型继续推高算力需求,必将进一步影响电力负荷曲线,对电力调度提出更高要求,电网安全需要更复杂的保障机制。

PART.02

“牵手”绿电不易

随着数据中心快速发展,一个问题开始涌现:其高能耗特性与降碳目标存在矛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2023年12月25日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发改数据〔2023〕1779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2024年7月3日印发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都提出,到2025年底,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然而,数据中心和绿电“牵手”不易。

从地理上看,我国数据中心聚集地区与新能源资源富足地区存在天然错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中,只有内蒙古、甘肃、宁夏位于新能源富足地区,具备给数据中心提供大规模绿电的天然基础。

黄伟说,我国算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电力自给率不足40%的东部地区,而全国7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在西部地区。

一些数据中心已经行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逐步将非实时性数据中心向贵州、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迁移,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和气候优势,降低整体能耗强度。除提升绿电使用比例之外,迁移的数据中心也通过液冷、间接蒸发冷却、AI控温等技术,推动PUE值(电能利用效率)持续下降。

当然,吸引数据中心“西迁”的原因还包括西部地区的绿色电力具有价格优势。目前电力成本在数据中心运营总成本中的占比约为60%,随着用电规模持续扩大,不少数据中心对电价越来越“敏感”,数据中心也在探索使用绿电实现电费下降。

即便如此,多位数据中心从业者表示,仍然不能忽视算力和电力一样具有传输成本,热数据集中度和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热数据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由于时延长等因素,部分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只能存放使用频率较低的冷数据和备用数据。

从供给稳定性角度分析,由于具有“三性”特征,若缺乏配套储能或其他灵活性调节手段,可再生能源难以直接支撑算力的高可靠性用电需求,可能出现“弃风弃光”与算力电力短缺现象并存。

为满足数据中心绿电使用需求,陈浩建议,一方面,进行物理性的绿电直连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另一方面,继续推动财务性的绿电交易和绿证交易。

当前不少数据中心正积极自建绿电、储能等,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绿电交易也在一些地区覆盖数据中心。黄伟建议,推进“算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示范,例如,在算力枢纽周边布局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光储算”一体化园区,开展“AI算力+虚拟电厂”试点,利用部分算力任务的可调度性,将非紧急任务转移至绿电充足时段,辅助电网削峰填谷。

PART.03

突破单一要素边界

“现在是时候通过AI协调发电侧与需求侧了。特别是通过AI进行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大规模数据中心用电的协同,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元木啓明说。

目前我国在算力电力优化调度领域已有一些实践,主要体现在通过AI、数字孪生、虚拟电厂等技术手段,提升数据中心和算力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如,上海自贸区临港数据中心集群聚合了临港地区的空调和储能资源,在用电高峰期进行智能调节,每年节省电费20%—30%。

2022年,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开展了数据中心优化调度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将阿里巴巴江苏南通数据中心约100千瓦的算力负载转移至其张家口数据中心,这是全球首次电力系统灵活运行驱动的算电协同调度试验。

数据中心负荷的可调度性有多高?单从时间维度看,传统电网调度周期为15分钟级,AI算力负载可在秒级波动,使用AI进行调度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业界普遍认为,当前电算协同还在发展初期,技术模式尚在探索,商业模式还不完善。

陈浩说,我国电力和算力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客观现实,电力跨区调度伴随线损,算力则存在部分不可调度性,首先需厘清二者的技术经济规律与成本特性,统筹调度体系,建议开展跨领域协同攻关,推动行业数据开放共享以支撑科研创新。丁肇豪建议,建立电网碳信息传导机制,辅助数据中心实施低碳调度。

电算协同还需构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黄伟提出构建电力—算力联动交易机制,推行算力分时电价政策以削峰填谷;陈浩则强调市场协同效应,主张建设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相衔接的算力交易市场,通过要素资源跨域流通提升整体社会效益。

这些建议共同指向——突破单一要素市场边界,构建电算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运营体系。

不少业内人士相信,在市场价格信号的驱动下,算力形态或将加速演进,例如,芯片架构将更加注重计算效能优化。

分享到:

关键字:电算协同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