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力市场>电能量市场 返回

“AI+电力”:破解系统性难题的无限可能

作者:王南亭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5-05-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电力”成为重塑能源格局的关键变量。从新能源消纳到电网动态平衡,从配电网智能运维到负荷侧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电力,电力的未来是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电力的系统性问题”。5月8日,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中国政企解决方案规划与集成验证部部长董伟嗣系统阐释了AI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路径,为行业数智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可行方案。

AI破解新能源波动问题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人工智能对电力行业的价值非常大。”董伟嗣认为,“AI+电力”的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1+1>2”的价值增量。他表示,从数据丰富度、场景特性、技术变革性以及商业价值闭环来看,电力行业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潜力巨大。基于对发展前景的看好,华为敏锐洞察行业需求,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及丰富的合作伙伴资源,为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稳步攀升,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正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挑战。

以往,新能源电站功率预测多依靠物理模型和统计方法,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和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装机规模,这些传统方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精准预测的需求。

董伟嗣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和功率预测模型技术可以更精准地捕捉气象变化与新能源发电功率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升预测准确率的同时降低电站运营成本,有力保障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与经济效益。

华为联合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玖天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推出了“基于AI大模型技术的新能源气象功率预测”联合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利用AI大模型技术,使试点场站超短期15分钟预测准确度达到97.24%,4小时预测准确度达到91.72%,24小时内的中短期预测整体准确度超90%,显著优于传统超算预测模式。同时,该方案使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考核费用分别降低了约27%和15%,有效削减了电站运营成本。

AI赋能电网调度

从“人工经验”到“动态寻优”

“华为是中国人工智能落地的基石。”董伟嗣强调,从根技术到设备,再到平台和经验,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表示,目前,华为已构建超15万卡以上的大模型,强大的技术底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凭借这一底气,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电网调度智能化的关键力量。

传统电网调度模式建立在集中式、分层控制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之上,主要依靠人工经验、物理模型及规则化决策。然而,随着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持续增加,以及电力交易市场化机制的深入改革,这种传统模式难以精准应对复杂多变的电力供需形势。在此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精准的预测体系、实现决策的智能优化,成为提升电网调度效能的迫切需求。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华为助力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了AI驱动的智能科学计算体系,比如电网调度场景中的“驭电”智能仿真大模型。该模型以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通过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能够动态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充分挖掘新能源的发电潜力,最大限度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这一创新性成果获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实现了电力行业智能科学计算“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为电力行业智能化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AI优化配电网运维

从“不可控”到“全息感知”

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是电力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配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分布式新能源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群管群控难题,电动汽车高渗透率下如何有序充电,以及配电网普遍存在的“不可观、不可测、不可调、不可控”等痛点,都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以实现。

华为携手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和29家合作伙伴开展智慧配电网创新实践,综合运用一系列前沿数字技术,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示范价值的解决方案。“经过3年的合作,我们在配电网领域实现每个台区1分钟内采集所有电表数据,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配电网故障的自动发现,极大地提高了配电网管理效率。”董伟嗣表示,这些实践成果彰显了华为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以及将其应用于电力行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实力。

对于科技创新,董伟嗣还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的创新容错机制是华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前提,“华为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创新流程,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允许试错”。在华为看来,试错经验同样宝贵。这种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促使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突破,更在与电力企业的合作中实现更多联合创新项目的落地。

以智慧之能,引领创新未来。董伟嗣表示,从气象预测到电网调度,从配电网运维到生态协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华为将继续致力于联合行业伙伴,聚焦电力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探索“AI+电力”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关键字:人工智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