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图片新闻 返回

西北“沙戈荒”新政让沙漠电站秒变“电力银行”

作者:刘亚珍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西北广袤的“沙戈荒”地带,一场重塑能源格局的变革正悄然展开。随着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5月15日正式发布《西北区域“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电源短期平衡市场运营规则(试行)》,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式的政策突破。这项创新机制不仅为沙漠戈壁中的新能源基地注入市场活力,更以其独特的制度设计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新规的核心在于构建了储能电站与火电机组协同运作的新型电力平衡体系。在西北“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电源市场中,储能电站首次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电能量交易,其“报量不报价”的交易模式堪称制度创新。不同于传统发电主体需要实时申报价格曲线,储能电站仅需在交易日前两日提交次日最大充放电功率及容量限制等关键参数,系统将根据实际运行数据自动计算充放电曲线与申报计划的偏差值。当实际放电超出计划时,储能电站自动转化为电量卖方;若充电超出计划,则成为电量买方。这种机制设计显著降低了储能项目的参与门槛,既免除了实时报价的技术压力,又通过偏差电量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了储能资源的高效配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发电单元在新规下获得了灵活的参与选择权。发电企业既可沿用火电机组“报量报价”的传统模式,也可选择与储能电站相同的简化交易流程。这种制度弹性充分考虑了不同技术路线的特性差异,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在甘肃某“沙戈荒”示范基地,火电机组已展现出与储能系统的高效协同:夜间通过深度调峰为储能电站腾出充电空间,白天储能放电时同步提升出力,这种“削峰填谷”的默契配合有效支撑了用电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

火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的平衡者角色尤为关键。当储能电站需要大规模充电时,火电机组通过快速降低出力创造充电条件;在储能放电阶段,则通过提升出力弥补电网缺口。这种互补机制不仅增强了电网的调节弹性,火电机组提供的旋转备用容量更成为应对储能设备突发故障或预测偏差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火储协同使电网频率调节能力提升,在新能源大发时段,这种协同效应尤为显著。

这项改革对我国能源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正在显现。储能电站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其从新能源配套设施向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跃迁。通过偏差电量交易机制,储能电站能够将充放电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的电力商品,在提供系统调节服务的同时获得市场化收益。这种制度设计既简化了交易流程,又通过经济激励引导储能电站主动匹配电网需求,形成了“调节能力-市场收益”的正向循环。


新政的落地实施仍需跨越多重挑战。首要任务是构建高精度的计量体系,现有电表和通信系统亟待升级以满足毫秒级数据采集需求。偏差电量的结算规则需要细化,既要防范市场操纵风险,又要确保各类主体公平参与。储能电站申报参数的技术规范亟待统一,这涉及充放电效率、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的标准化认定。

行业正在探索多维度的应对方案。通过搭建仿真交易平台开展全流程模拟,已验证了市场机制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中期规划聚焦建立储能电站技术准入门槛,从设备性能、运维水平等方面设置量化指标。长远来看,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将是必然方向,这将进一步释放其市场潜力,促进储能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西北“沙戈荒”基地正孕育着未来电力系统的雏形。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储能电站有望从电力系统的“调节器”升级为“主力军”。大型储能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将显著提升电网的调节容量,AI算法的深度应用则使充放电策略优化进入新阶段。更值得期待的是,储能与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新业态的融合创新,正在打开能源服务的想象空间。这场发生在中国西北的能源革命,不仅将重塑沙漠经济地理,更将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具有示范意义的解决方案。

具体原文如下: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