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新能源商用车补能难题迎“破局密钥”

作者:李亚楠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首次将商用车兆瓦级充电纳入重点部署,并提出启动商用车兆瓦级直流充电系统标准预研工作,明确1MW及以上额定功率充电接口、导流、冷却、通信、兼容性等技术要求,推动形成国家推荐性标准体系,以支撑重卡、城市公交、专用车等车型的高速补电需求。这一举措对于破解新能源商用车补能难题,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能效率低 制约行业发展    

在全球倡导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商用车凭借零排放、低能耗等优势,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新能源商用车保有量逐渐增加,补能基础设施短缺、充电效率低下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核心瓶颈。

以新能源重卡为例,当前市面主流电动重卡的充电功率在150~350kW之间,单次补能耗时往往需要1个小时甚至更久,与柴油重卡“即加即走”相比差距明显。在分秒必争的公路物流领域,这种长时间充电等待,不仅严重影响车辆运营效率,更直接推高运输成本。同样,新能源城市公交若充电时间过长,极易导致发车间隔不稳定,影响市民出行体验。

此外,充电耗时过长还将压缩车辆实际运营时间,导致日均利用率显著下降。据相关物流企业反馈,受充电时长掣肘,电动重卡单日有效运营里程较燃油车型减少100~200公里,严重影响企业收益。更严峻的是,在偏远地区或物流枢纽,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极大限制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场景拓展。同时,市场上各品牌车型充电接口标准不一、通信协议互不兼容的现状,让用户在充电过程中频繁遭遇适配难题,进一步加剧补能焦虑。可见,构建高效充电体系、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已成为破解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困局的当务之急。

兆瓦级充电带来曙光    

面对新能源商用车补能难题,兆瓦级超充技术被视为破局的关键密钥。商用车行业专家任诗发认为,兆瓦级超充技术的出现,有望打破“以电量换续驶里程”的困局,为新能源商用车全场景商业化运营扫除障碍。

目前,行业内不少企业已在兆瓦级充电技术攻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巨湾技研推出的电动重卡超快充电池,可在15分钟内将电量从0%充至80%;比亚迪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最高充电倍率达10C,最大充电功率为1兆瓦,峰值充电速度达每秒2公里,5分钟即可补充407公里续驶里程。此外,比亚迪还计划在全国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覆盖高速路网和核心城市,为电动重卡提供高效补能服务;宁德时代天行系列商用车电池和弗迪动力商用车刀片电池均已推出支持4C及以上的快充版本;华为则针对不同充电倍率的电动重卡,提供双枪同充、双超同充及双兆同充等多种方案。该兆瓦级充电产品的充电倍率为4C,最大充电电流2400A,最大功率达1.5兆瓦,可实现每分钟补电20kWh,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完整充电,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水平,能有效提升车辆运营效率,消除用户补能焦虑;盛弘近期发布的天玑Ultra 1.6MW重卡超充解决方案,实现兆瓦级以上重卡超充场站“一站一堆一共享,多车同充无忧”,该方案可通过“1+2”组合灵活搭配,满足全场景、全车型的实际需求。

除国内企业积极布局,以欧洲为主的海外国家与地区也将目光投向兆瓦级充电技术。近期,戴姆勒卡车、曼恩商用车等跨国商用车企业相继推出支持超快充技术的电动重卡车型。其中,梅赛德斯-奔驰eActros 600纯电动长途重卡支持MCS兆瓦级充电技术,显著增强电动重卡在长途公路运输领域的实用性。

值得关注的是,兆瓦级充电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充电速度上,其兼容性和高效性同样突出。以华为超充产品为例,它支持200V~1000V全电压平台,能兼容99%的存量车型,真正实现即插即充,大幅提高充电便捷性和设施利用率。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该技术的应用将加速新能源商用车推广普及,助力减少碳排放。据专业机构测算,若全国物流重卡全面电动化,并采用兆瓦级充电技术,每年可减少数亿吨碳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缓解气候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兆瓦级充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专项政策赋能,系统性推动商用车兆瓦级充电标准制定与产业化落地,对于整个新能源商用车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填补了商用车高功率充电领域的标准空白。”商用车行业专家陈世平表示,标准制定将规范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发展,避免市场上出现技术路线混乱的局面。通过形成“技术突破+标准引导+基建布局”的协同效应,不仅能解决新能源商用车补能焦虑、提升运营经济性,还将加速重卡、城市公交电动化转型,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助力兆瓦级充电全面落地    

尽管兆瓦级充电技术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其大规模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兆瓦级充电对充电设备的散热性能及电气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极高要求。散热不佳可能导致设备过热,影响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电气安全若无法保障,则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另外,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在4C倍率超充条件下,循环寿命大约缩减20%。而更耐高压的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尚未完全实现商业化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兆瓦级充电技术的性能发挥。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现有电网容量难以承受兆瓦级充电带来的巨大负荷。兆瓦级充电设备功率巨大,接入电网后可能会对其造成冲击,引发电压波动、电网过载等问题。这就需要对电网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增加变电站容量、优化输电线路等,而这些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与此同时,充电设施的建设成本也十分高昂,1座兆瓦级充电场站的建设成本超500万元,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投资压力。

此外,车辆适配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陈世平指出:“目前,真正具备兆瓦级充电能力的车型相对较少,大部分新能源商用车由于技术限制,还无法充分利用兆瓦级充电技术的优势。而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车辆的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缺乏统一标准,这给兆瓦级充电设施的兼容性带来极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启动商用车兆瓦级直流充电系统标准预研工作,可谓恰逢其时。这一举措旨在破解上述难题,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统一相关标准,能够有效降低充电设备和车辆的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兆瓦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兆瓦级充电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车企、充电桩制造商、电网运营商、电池企业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例如,在充电接口标准制定方面,要确保不同品牌的车辆和充电桩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冷却技术标准需兼顾散热效率和成本控制;通信标准则要实现车辆与充电桩、充电桩与电网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充电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技术不断突破、政策大力支持与商业持续创新的共同推动下,兆瓦级充电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注入强大动力,挖掘更多场景的应用潜力,推动我国交通领域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