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 返回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设计院的咨询能力重构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智见能源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前言:我们焦虑,我们到来一个时代,电力设计院不会编制新能源项目的可研报告了。因为,我们在一个全新的电力市场环境下,我们的电价是与项目收益失去了锚定,我们似乎也失去了项目的经济收益与评价的能力......

电力市场化对新能源项目收益分析的挑战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将实施全面市场化定价,新能源(风电、光伏)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2025年4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时间表驱动现货市场全覆盖,旨在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现货市场实时反映供需关系,引导发电与用电匹配,降低弃风弃光率。要求南方区域、省间现货市场启动试运行,探索跨省交易机制,促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动全国统一市场。明确用户侧主体参与结算,推动中长期合约与现货市场衔接,增强市场韧性。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攀升,发电量比例持续渗透,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后,原有基于固定电价的收益测算模式面临颠覆性挑战。一家电力设计咨询单位,我们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固定电价将不复存在,项目收益率分析失去确定性支撑。如何重构咨询能力,应对电价波动风险,成为设计院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旧经济评价模式

过去我们设计院在进行经济评价时,全寿命周期的项目收入模型是以固定电价支撑,例如以煤电基准价或补贴电价为基础,结合发电量预测、初始投资、运维成本等参数,通过财务模型计算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等指标,作为项目可行性的决策依据。其模型简单、结果直观,风险边界清晰。

即将到来的市场化背景下的经济评价模式将进入电价不确定性阶段,现货市场实时价格受供需、天气、政策等多因素影响,电价预测难度陡增。同时,政策规则复杂,差价结算机制、绿证分离定价、中长期合同灵活性等规则需嵌入模型,虽然机制电价与机制电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去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让新能源的交易电价有序向市场过渡,但机制电价也是依据市场而产生的。

评价逻辑要进行转变,首先是动态模型。需引入电价概率分布、场景模拟(如极端高价/低价)、敏感性分析等工具;另外是要结合新的政策考虑多维度收益,除电能量收益外,需纳入绿证溢价、碳减排收益、市场化交易策略收益等;同时还要设置风险对冲。需评估金融工具(如电力期货、PPA协议)对收益稳定性的作用。

设计院能力重构的核心差异对比


分阶段构建新型咨询能力

首先,建立政策与市场动态跟踪机制,组建专职团队,实时解读各省电力市场规则(如机制电价竞价上限、差价结算比例),形成政策摘要与风险提示库。

需要开发基础电价预测工具。利用历史现货市场数据,构建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电价波动模型,初步支持分时电价预测。建立试点动态经济评价模型。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量化电价波动对IRR的影响,输出风险概率分布报告。

要逐步建立与项目业主的沟通与对标能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设计咨询单位要完善多维度收益模型。整合绿证交易、碳市场收益、辅助服务收入等模块,构建“电能量+环境权益+金融工具”的综合收益模型,与项目投资方或者业主方进行项目的收益测算对标,找出差距。

深化市场化交易策略研究。与电力交易中心合作,分析不同交易策略(如现货报量报价、中长期合约比例)对收益的影响,形成策略库。

数据引领,构建数据生态网络。接入电力交易平台、气象数据库、电网调度系统等数据源,利用AI技术提升预测精度;搭建数字化分析平台,开发集成电价预测、发电量模拟,支持客户在线输入参数并生成动态收益报告。

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项目的运营策略分析的能力。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新能源项目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设计院需从传统的技术方案提供者转型为“市场策略赋能者”,其核心能力需覆盖动态运营策略分析与市场化报价能力两大维度。区域规则差异化适配中,研究各省现货市场限价规则(如申报价格上下限)、中长期合同灵活性要求(如调整频次),制定属地化报价策略。例如:在允许日内多次调整报价的省份,设计“高频小幅修正”策略;在限价严格的区域,贴近上限报价以获取边际收益。从项目规划阶段介入,提供“技术方案+市场策略+金融工具”的一体化咨询服务,建立项目后期运营阶段,帮助客户锁定长期收益。

结语

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已经到来,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是挑战,更是设计院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逐步构建政策解读、动态电价分析、数字化工具开发等核心能力,设计院可逐步从“技术方案提供”转型为“市场风险管理”和“综合收益规划者”。

未来,只有将技术专长与市场洞察深度融合,才能在新能源市场化浪潮中占据先机,助力客户实现稳健收益,同时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