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车网互动 返回

公务用车大换血!党政机关采购清单解锁储能产业链新风口

作者:刘亚珍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这份看似聚焦公务用车管理的政策文件,实则如同一道春雷,在能源转型的苍穹下劈开全新的机遇窗口。

当政府采购的指挥棒指向新能源汽车,一场由公共领域电动化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储能行业加速酝酿,充电桩智能化升级与车网互动技术落地的历史性机遇,已清晰浮现于产业变革的地平线上。 


政策落地的首重效应,直接体现在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刚性需求重塑。政府机关、公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的新能源汽车采购量将迎来指数级增长,而这些场景的充电桩建设标准远非普通商业充电站可比。

传统充电桩仅需满足基础充电功能即可,但公共机构项目普遍要求设备具备"双向充放电、电网调度接口、电池健康管理"等复合功能,技术门槛大幅提升。储能企业凭借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技术沉淀,可迅速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推动充电桩从单一能源补给装置向智慧能源终端演进。

当政府机关停车场内数百辆新能源汽车形成集群效应,其电池储能总量堪比一座中型抽水蓄能电站。储能企业通过搭建车网互动平台,还可将这些分散的车辆电池转化为可调度的虚拟电厂资源,通过智能算法控制区域内公务用车的充放电行为,进而实现"用电低谷充电、用电高峰放电"的双向能量流动。

政策红利催生的不仅是终端需求,更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催化剂。政府采购体系对国产化的严格要求,倒逼储能企业与整车厂商、电网公司形成深度绑定。

在技术标准制定环节,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的"车桩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深度定制电池管理系统,实现车辆电池、充电桩储能单元与电网调度系统的数据互通。这种跨产业协同不仅提升了系统效率,更构建起技术壁垒——当充电桩能够精准匹配特定车型的电池特性,其他厂商的设备便难以接入,这种排他性优势在政府采购项目中尤为关键。

有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新增公共充电桩120.3万台,同比增长30.6%,其中具备储能功能或车网互动(V2G)技术的智能充电桩占比达45%,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在多地政府机关充电桩建设项目招标文件中,均明确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V2G技术储备及项目经验。资本市场对政策红利的反应同样敏锐,相关企业股价在政策利好驱动下三个月内涨幅超过80%,凸显出市场对储能赛道的高度认可。

机遇背后,储能企业正面临从设备供应商向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深层考验。传统的充电桩销售模式难以承载车网互动的增值价值,这要求企业必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体系。正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起车与网的数字孪生体系,运用AI算法生成毫秒级充放电决策,完成对城市配电网的紧急功率支援。

这场转型的实质,是储能企业争夺未来能源互联网入口的生存之战。当每根智能充电桩进化为能源路由节点,每辆公务电动车变身可移动的虚拟电厂,充电基础设施的物理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蜕变。企业竞逐的早已不是充电桩的硬件红海,而是掌控车网互动数据流、能量流的价值链制高点。

当万亿级车网互动市场加速启航,唯有深谙政策导向、精研核心技术、重塑价值链条的创新者,方能在能源革命的深水区破局而出,驶向产业变革的星辰大海。

具体原文如下: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