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最近大火的算力互联网,究竟是一张什么网?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与创新的核心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算力规模持续扩大,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爆发,算力热度持续攀升,社会各界对“随时、随地、随需接入算力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尽快实现不同架构、不同主体、不同地域之间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成为算力产业攻关的重要课题。
5月17日,我国正式启动“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算力互联网将有效缓解算力碎片化分布导致的算力供需匹配难等问题,推动算力标准化、普惠化互联,构建AI时代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随需获取,按“卡时”灵活购买使用算力资源
“算力互联网并不是一张新的网络,而是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将分散在各地的算力资源连接在网上,通过标准化的算力标识和协议接口,跨域资源互联网络,实现全网异构算力的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依据“先互联、再成网、同步建市场”的总体思路,中国信通院联合30余家产学研单位,开展算力互联网体系架构研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率先联合启动试验网建设,面向通算、智算、超算,以及云、边、端等公共算力资源,开展三家运营商自有算力和全国分散社会算力的互联,实现用户便捷地“找、调、用”算力。
“未来,用户可以像按‘千瓦时’用电一样,按‘卡时’灵活购买使用算力资源,用多少买多少,让大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需求,都能轻松用上算力服务。”王志勤说。
算力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提升算力的可获得性、降低算力成本、增强算力确定性,正加速算力普惠进程,为行业和个人用户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
联通数科云计算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强分析说,面向行业用户,算力互联网可以提供更灵活、性价比更高的算力资源,加速各行业AI创新落地。例如,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算力互联网可以给工业场景提供端到端的确定性算力调度能力,满足工业自动化控制需要,帮助工厂实现数智化升级。“个人用户感知就更明显。有了算力互联网,用户无需关注硬件细节,就可以便捷地享受云手机、云电脑、云游戏等高性能服务。”
携手攻坚,破解算力资源调度难题
基于新型算力服务和算力资源的互通共享,算力互联网构建了产业全新的生态关系。在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栗蔚看来,算力互联网就像一个“大型资源池”,把来自不同公司、不同种类、不同地方的公共算力资源,按照统一标准“串联”起来。
作为算力“国家队”,基础电信企业在算力互联网建设运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兼具算力服务商、算力互联网运营商、资源提供商等多重角色。“基础电信企业在超大规模算力并网、算网大脑融合调度等方面已有一定积累,积极参与支撑算力互联网建设责无旁贷。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支撑全国算力统一调度和要素高效流通,助力算力服务向集约化、普惠化发展。”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副总经理孙少陵告诉记者。
据透露,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根据体系架构提出了算力互联网试验网方案,并开展验证实践。中国电信基于“息壤”一体化智算服务平台,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的智能云体系,接入多方跨域异构资源,构建全国算力一张网,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升级。中国移动基于“四算合一”算网大脑平台,验证广域高吞吐、算力路由等技术,实现资源全域感知、一体编排与智能调度,创新中训边推、数据快递等服务,构建普惠算力体系。中国联通基于“星罗”算力调度平台、全光底座与智能化产业互联网,构建“四位一体”架构,通过统一标识体系与跨域调度能力,强化资源全域协同,赋能数字经济新生态。
“算力互联网是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试验网推进中,确实遇到了异构算力纳管、数据高效流通、绿色低碳供给等不少难题。”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傅志仁坦言。例如,实现“算力像水电一样调度”是美好的愿景,但是在实践中,算力是不能调度的,真正能调度的是任务,而由任务调度带来的海量数据流通问题就是产业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以前海量数据传输速度慢而且成本高,超算业务就用硬盘来传递数据,基础电信企业联合合作伙伴,尝试构建泛在弹性高性能的网络底座,正在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各方协力推进下,我国算力互联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在资源互联调度层面,已完成131家企业499个算力资源池的资源标识,汇聚了111.3EFlops智能计算资源,用户人工智能、游戏渲染等应用可以就近匹配接入最佳算力。同时,形成《算力互联网体系架构1.0》初稿,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算力互联网平台试验业务工作,完成任务调度近300次,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算力标识网关的标准化验证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三大方向,提升我国普惠用算水平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拓新领域,算力互联网建设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号召的重要行动,也是落实国家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要求的关键一步。
据估算,目前我国算力互联网消费端用户数已达6000万,算力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算力互联网建设应用,促进我国算力产业提质增效?
栗蔚表示,作为新领域新业态,算力互联网建设需要政产学研用各方聚智聚力、携手创新,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试验网落地,强化互联能力。加快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在重点区域与行业部署,增强算力感知、供需匹配等互联调度能力,推广统一算力标识体系,实现“一点接入,全算贯通”的用户体验。
二是攻关关键技术,完善标准体系。聚焦算力标识、调度、跨域传输等领域,加大科研与协同创新,构建技术标准体系,通过试点优化,确保算力资源遵循统一规则高效协同,消除技术壁垒。
三是拓展行业应用,深化场景融合。围绕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工业计算等领域,挖掘算力调度新场景,推动算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教育科研、智能制造等行业深度融合,形成示范效应,提升全行业普惠用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