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家能源局新政为储能行业解锁“电力应急”新赛道

作者:刘亚珍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储能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5月20日,国家能源局重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按下加速键。这份文件不仅勾勒出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的清晰路径,更从政策扶持、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多方面,为储能产业铺就了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赛道。

政策的出台,深刻反映了当前电力系统的现实需求。随着新能源占比的快速提升,电网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更是对电力系统的韧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2025年初的寒潮导致多地供电紧张,暴露出传统电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指引,将电力应急能力建设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而储能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和“缓冲器”,自然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


从政策内容来看,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在电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中,储能被赋予了多重使命。政策明确要求构建“国家指导协调、地方属地指挥、企业具体负责”的应急机制,而储能系统作为灵活调节资源,能够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后恢复等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例如,在监测预警环节,储能系统可实时采集电网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支撑;在应急处置阶段,储能电站可实现毫秒级响应,为电网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在灾后恢复环节,移动式储能车可快速构建临时供电网络,保障民生用电需求。

其次,政策对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的建设,为储能技术突破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研究制定电力应急精准勘灾、灾损评估、快速救援等技术标准”,这直接推动了储能装备的技术迭代。

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巡检无人机与储能系统的联动已成现实,通过无人机搭载的边缘计算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变电站勘灾并自动匹配储能系统应急方案。此外,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塑灾损评估范式,虚拟电厂镜像系统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灾害影响路径,为储能调配提供决策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打开了储能产业的万亿级市场蓝海。指导意见提出的“7个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建设目标,直接催生了储能装备的增量需求。据测算,单个国家级基地需要配置不低于200MWh的储能容量,仅此一项即可带动数十亿元的储能设备采购。

更广阔的市场在于省、市、县三级应急体系建设,按照“专兼结合、平急结合”原则,全国将建设数百个区域性应急储能中心,形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在用户侧,政策明确要求“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率100%”,这为工商业储能开辟了新战场。

政策的出台,还加速了储能产业的生态重构。文件强调的“电力应急部际协作机制”,正在催生“储能+”的跨界生态。在通信领域,储能技术与热泵技术的结合,已开发出5G基站专用温控储能方案,使基站能耗显著降低。

在交通领域,“光储充放”四位一体充电站的出现,实现了新能源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在数据中心领域,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的应用,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储能的应用场景,更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展望未来,储能产业将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着“智慧应急体系”建设的推进,储能技术将深度融入能源互联网,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石。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加速突破,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中,储能产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能源变革篇章。

具体原文如下: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政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