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返回

未来我国交通与能源领域融合发展的五大趋势

作者:张菁 李穹 来源:国家电投经研院 发布时间:2025-05-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交能融合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行业顶层设计,系统提出了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配套机制,明确到2027年交通领域终端用能电能占比达10%、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用能体系。

本文通过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结合《指导意见》内容,对未来我国能源与交通两大领域融合发展提出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基础设施协同布局,推动加油站向“光储充氢”综合能源站转型,2030 年具备充电能力的加油站预计达 4 万座;

二是交通设施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推动“公路即电场、港口即电站”的分布式能源新格局;

三是绿氢、绿色甲醇等绿色燃料将在重卡、港口、远程运输等电动化难以完全覆盖的场景实现逐步推广应用;

四是依托充电桩、V2G、分布式新能源等资源构建的虚拟电厂将成为交通负荷市场化调节的重要载体;

五是围绕终端装备、系统集成与智慧平台的技术攻关将持续推进,为交能融合提供系统能力支撑。 

1

政策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与能源发展,多次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交通运输领域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攻坚方向。

当前,全球交通运输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是交通运输行业91%的能源消费依赖化石燃料,碳排放压力持续加剧;二是新能源交通发展虽取得显著进展,但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系统协调能力不足,制约了可再生能源在交通端的深度融合。我国交通用能占终端消费约17%,碳排放占比接近10%。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渗透率达到36%,但电动化用能占交通总能耗的不到5%,显示出能源替代深度仍待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充电桩863万台(其中公共桩249万台),但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充电速度慢、利用率低等问题,影响使用体验和推广效率。氢能被视为远距离、重载交通的重要解决路径,全国已建加氢站超过500座,但站点密度不足、加注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规模化运营需求。同时,绿氢制取成本仍处高位,电解水制氢成本在21.1-46.3元/kg之间,经济性尚不具备优势。

作为绿色低碳转型主力军,国家电投集团近年来在交能融合方向积极探索、主动布局,发挥了政策牵引和工程落地的双重作用。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成功入围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单位,围绕“换电重卡组网”“氢能交通多场景应用”“城市绿能交通系统集成”等领域全面推进交能融合实践。通过打造省际换电重卡干线网络、建设U形换电组网、开发氢燃料电池大巴与船舶应用、推进白城绿能零碳交通示范项目,国家电投在充换电设施规模化布局、氢能交通多场景应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管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2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

随着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交通与能源的融合正由供能支撑向深度协同演进。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将兼具能源消纳、储能与灵活性调节功能,能源系统也需主动吸纳交通端灵活负荷,增强运行弹性。通过充换电设施与电力系统互联互通、车网互动(V2G)广泛应用,有望逐步探索形成具备跨区域调控能力的虚拟电厂体系。为此,《指导意见》系统提出了交能融合发展的总体框架、阶段性目标与重点任务,明确了深度融合的推进路径。

《指导意见》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交通运输终端用能中电能占比达到10%;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建成。《指导意见》强调,要以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为先导,以绿色低碳交通装备替代为支撑,以产业链协同和市场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措施包括统筹推进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一体化布局及高效稳定运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推动交通运输装备电动低碳化转型,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燃料供给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机制支持和现代化产业融合体系培育,全面引导交能融合转型路径走深走实。

对于能源电力行业,《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多项与电力企业高度相关的重点任务: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要求在公路服务区、边坡、港口防波堤、铁路场站等交通场景广泛部署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2027年前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以上。电力系统协同方面,鼓励通过优化电网接入、签订绿电长期购售电协议、推动绿电直充等方式,提升就地消纳能力和绿电利用率。融合模式创新方面,支持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发展,推广交通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V2G等新模式,探索以交通端为基础的可控负荷聚合与电力市场参与机制。在绿电制氢与交通能源补给方面,提出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并在服务区、港口等节点布局综合能源补给站。

《指导意见》还配套提出了简化项目审批、强化绿色金融支持,以及到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容量电费等措施,为能源企业深度参与交能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指导意见》发布后,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用车电动化等举措具备快速落地基础,有望加速推广;中长期来看,智慧交通能源融合平台建设、氢能多场景示范应用、交通枢纽综合能源供给系统等方向具备实现实质性进展条件,需在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而在跨行业数据协同、绿氢在交通领域的全链条应用、交通-能源-城市一体化运营等复杂交能融合场景中,仍面临技术、成本及体制机制等多重挑战,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实际成效将深度依赖跨部门协同、标准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攻关的进展。行业重点发展趋势如下:

基础设施形态升级,从单一补能向综合能源网络演进。《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适度超前部署以满足未来快速增长的补能需求。传统加油站将加速向综合能源站转型,通过融合充换电、加氢、加气等功能,形成多元化能源供给网络。预计到2030年,我国加油站数量将从目前的11万座减少至9万座,约有2万座退出或转型,占比超过18%。同时,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8000万辆,充电需求将呈指数增长,根据车桩比和运营效率测算,预计到2030年全国至少将有约4万座加油站完成功能升级,具备充电能力,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站。在氢能领域,综合能源站将进一步拓展加氢功能。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有望达到1500座,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提供支撑。未来,综合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既要防止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行业也应从“重建设轻运营”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不断提升设施利用率与投资效率。

清洁能源深度耦合,交通网与能源网双向赋能。《指导意见》提出在交通领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加快配套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实现就地发电就近供能。未来,高速公路边坡和服务区将加快光伏发电布局,港口岸线将同步推进分布式风电与岸电系统建设,推动交通设施逐步具备能源生产与供能功能,构建“公路即电场、港口即电站”的融合发展格局。预计到2030年,全国港口岸电覆盖率将接近95%,岸电将成为支撑船舶靠港期间绿色用能与减排的港口标配,岸电周边分布式新能源将成为重要供能来源。高速公路“光储充一体化”设施加快布局,服务区将成为新能源发电、能量存储与电动汽车快速补能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浙江、河南、广东、湖南等中东部省份已启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收费站“光伏+储能+充电”示范项目建设,其中浙江省布局较为领先,多个高速服务区已配备大功率充电桩,杭州地区部分服务区充电桩数占小车泊位数比例已超过15%,并正在加快推进超级充电站与分布式光储系统的融合应用。

绿色燃料体系建设将成为交通电动化难以覆盖领域的重要补充路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航空、航运、重型卡车等难以纯电动化领域,将加快构建以绿氢、绿色甲醇、生物燃料为核心的清洁燃料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建设制备基地,在枢纽区域布局加注设施,并探索掺氢输送试点以降低氢气储运成本。预计到2030年,全国氢能区域间运输需求将达270万吨,区域内达710万吨。交通领域应用将持续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预计达10万辆,其中重卡占比超80%。根据经研院测算,当前氢能重卡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为418万元,已低于传统柴油重卡的503万元,初步具备经济优势,但主要仍适用于港区、矿区等封闭场景。根据预测,至2050年绿氢成本仍将在1.60–5.09美元/公斤之间,较化石能源制氢偏高,产业链整体经济性尚不稳固,仍需依托政策支持、电价机制优化及储运技术进步,推动逐步规模化发展。

跨行业协同水平提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行业融合发展加速,能源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电网企业、装备制造商及ICT服务商将围绕充换电网络布局、V2G、虚拟电厂建设、交通端负荷聚合与调度等领域强化协同,打破传统行业界限,推动资源整合与平台共建。电动汽车作为新型灵活负荷,正深度融入电网调度体系,通过车-桩-网一体化运行,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及韧性。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规模,电动汽车可聚合调节能力达到24.5-35亿千瓦时,V2G项目和智能充电站快速扩展。充电负荷预测、智能调度和有序充电水平不断提升,将有效支撑电网削峰填谷运行。未来,车、桩、网、云一体化布局将逐步完善,智能运维、能效管理、碳资产交易等基于数据的新型服务模式也将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成为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深化的关键支撑力量。《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动力电池、车网互动、先进智能储能系统、柔性输配电装备、清洁能源载运装备、交通可持续燃料等关键领域加快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及装备迭代升级。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2024年出货量年均增速达63.7%,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940 GWh。技术迭代将推动电动汽车电池成本持续下降,预计2026年单位成本较2023年下降近50%至560元/千瓦时。在绿色燃料方面,高效制氢技术、氢能重卡、船舶应用装备的突破,将推动氢能与合成燃料在重载运输、远洋航运等场景规模化落地,形成对电动化路径的有力补充与场景互补。

分享到:

关键字:交能融合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